钢筋水泥浇筑的罪证 探访牡丹江侵华日军碉堡群
来源:黑龙江日报  |  2025-07-17 10:23:49

钢筋水泥浇筑的罪证 探访牡丹江侵华日军碉堡群

铁岭河大桥西碉堡。

  夏日的牡丹江,花草茂盛。在一米高的野草丛中,一处处凸起的混凝土,一个个黑洞洞的射击孔,都是80年前日本关东军留下的。日前,记者走进牡丹江日军碉堡群落,触摸这些滴血的罪证。

  记者驾车来到牡丹江市阳明区铁岭河大桥西侧,在羊肠小路的尽头,是一座依水而建的三层钢筋混凝土建筑,上面布满着清晰可见的弹孔、弹痕,最大的一个弹痕“啃食”掉一大块混凝土。

  拨开杂草,在铁丝网的大门上,透过掉色的牌匾依稀能看到它的过往。1898年,沙俄开始在东北修筑东起绥芬河、西至满洲里的中东铁路,由于当时战乱频繁,出于保护铁路桥梁的需要,在铁岭河大桥两端修筑了碉堡,驻军防守。

  “这是牡丹江市现存最完整、体量最大的碉堡,也称西碉堡。别的碉堡一般呈圆形,西碉堡呈不规则十二边形,可以实现射击无死角。”牡丹江市文物保护中心主任申佐军介绍,日本占领东北后,铁岭河大桥西碉堡成为日军的重要军事设施。碉堡分地上三层、地下一层,占地面积156平方米。周围有数十个射击孔,顶部砌筑出垛口,内设休息室、厨房、卫生间、菜窖、煤仓等生活设施。碉堡墙体较厚,下部厚1.5米,上部为1.1米,与东岸碉堡通过江底隧道相通。

  在北山公园内,还有一座日军碉堡,它和北山地下工事是连通的,起到了望风、通风等作用。

  在牡丹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综合楼南侧的假山后面,曾经也有一处碉堡,下面是地下通道。现在的学院综合楼,曾经是日本关东军司令部遗址。记者从牡丹江市史志研究室了解到,该司令部建成于1941年,为四层高的建筑。1932年,日军侵占牡丹江后,不断加大驻军力量,在绥芬河、东宁等边境地带屯兵30万。1941年,驻牡丹江关东军司令部从掖河(今铁岭河)迁至此地,后改为关东军东满总省司令部。

  记者跟随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宣传干事王裕宁沿着阶梯攀爬到假山上,能看到裸露的一块黄色墙体,他介绍:“这就是当年大碉堡的一处墙体,在这个山坡上,周围还有六七个小碉堡,是混凝土结构的四方体,上面可以架设枪支,主要起到瞭望和攻击的作用。我听以前去过地下通道的老人讲,这下面的通道一直通往北山和西山,能够并排走两辆大解放,足见当时日军建设这些工事的用心和攻占整个中国的野心。”

  这些碉堡是日军侵华的最好见证,它们像伤疤一样留在牡丹江的土地上,但伤疤的意义不在于疼痛,而在于提醒——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文/摄 记者 刘晓云 张雪地)

编辑:甄镜媛
新闻热线_fororder_微信图片_20220517151231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