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黑龙江省招生考试院发布了《黑龙江省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体育类专业全省统一考试招生管理办法》,2024年黑龙江实行高考综合改革,体育类专业招生计划分物理类、历史类单独编制。
体育考试改革不仅牵动着即将参加高考的广大考生的心,成为家长们热议的话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小学校的体育教学改革方向和实践。那么,中小学校如何改革体育教学模式?体育教师如何创新培养方式?家长和学生又该如何认识并适应新高考下的体育学习?对此,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征仪路学校体育教师王怡喆,结合多年来在体育课堂教学方面的创新实践,谈了自己的想法。
王怡喆认为,要想破解传统体育教学中的短板,“抓体育带德育促智育形美育习劳育”的教学路径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在以人为本的开放性教学思想的引领下,才能形成“以美立德树体质,以情启智促体育”的新课堂教学理念。基于这一想法,十余年来,他通过课堂教学的不断实践,不断内容优化、结构优化,形成了“学、练、赛”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建立起一整套教学体系。他说,体育教学要考虑“育体”“育人”“育智”三个维度,而且要将自身、学科、学校、家庭、社会“五位一体”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才能体现体育育人的关联性、长期性和责任性。
作为体育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动性,调动参与性,渗透教育性,发挥创造性。在他看来,无论体育高考方式怎样调整,这始终应该成为体育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协调发展,让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不仅要面对考试评价,更要面对终身发展。对此,王怡喆在“3+1”自主情智体育教学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教学模式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始终以此为目标,注重在体育教育理念、结构、目标、内容、评价等各个环节上发力。通过课堂观察、诊断、提炼、深化形成“问题牵动”“情境调动”“内容重构”“信息撬动”“思维联动”为主要教学思维策略。
谈到如何在新形势下将体育品德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的体育品德素养时,王怡喆说,国家一直致力于改革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从体育教学上讲,就是在尽力避免体育道德和体育精神的滑坡。而“3+1”自主情智体育德育谱系,也是着眼于解决长期以来德育的“知”与“行”的脱节,突出德育的“实践性”和“生活性”,探索情智体育学科育人的有效途径和策略。同时,挖掘体育内容中的“仁”和“智”,将两者融入体育运动之中,切实对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心理品质教育落到实处。
中小学生家长应该意识到,孩子的身心发展可以分为“成长期”“播种期”和“拔穗期”,在体育素养培养方面,只有以体润童年,以德铸人生的理念,在他们心里埋下良好的种子,打下扎实的基础,才能让学生获得享用一生的精神和智慧。“这一方面是体育高考改革的导向,另一方面,也应该成为家长在体育方面培养孩子的长远发展目标。”王怡喆说。(文 刘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