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佳木斯出发 成为中国文化沟通世界的桥梁
来源:龙头新闻  |  2023-12-20 10:27:50

  灿烂的阳光,明媚的蓝天,无处不在的红色灯笼,一望无际的皑皑白雪,以及在这里回荡着的欢快的笑声,对于18岁的张玥球来说,这会是她毕生难忘的记忆。

  张玥球来自泰国曼谷,2023年8月,作为留学生来到佳木斯市第八中学学习汉语,至今已经有四个多月的时间了。“我真的很喜欢中国,喜欢佳木斯,能在这里学习中国的语言和文化,真的非常开心。”

从佳木斯出发,成为中国文化沟通世界的桥梁_fororder_hljrb_2_2020095480db5b-4bb8-4908-89d1-62f18803963c

老师向泰国留学生讲解中国元旦的含义 摄影 张大炜

  不久前,张玥球和一起到第八中学学习汉语的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奔赴中国雪乡,在这里,她和同学们更进一步地体验到了和家乡截然不同的冬日美景,也对中国有了更多的认识,对她来说,这次中国之旅,不虚此行。

  张玥球是2023年全国AFS国际文化交流项目接待的96名留学生之一,她和另外30名小伙伴一起来到佳木斯,在这里进行为期10个月的汉语学习。在通过相应等级的HSK汉语水平考试后,可以申请进入国内相应的大学继续深造。从2004年接收来华留学生至今,共有来自27个国家的551名留学生在佳木斯市完成了学业并取得了相关的证书。如今,他们在中国、在全世界发挥自己的力量,成为中国文化沟通世界的桥梁。

从佳木斯出发,成为中国文化沟通世界的桥梁_fororder_hljrb_2_2020095952f4af-9511-4233-bb77-db84f483baec

老师和泰国留学生用中文和英文进行双语交流 摄影 张大炜

  “在这里,我更加了解中国”

  17岁的徐泽阳来自意大利米兰,到佳木斯学习汉语是他第一次来到中国。在意大利读高一时,他接触到了中国文化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了解了AFS项目后,他选择到中国来学习。“佳木斯和我的家乡很不一样,我很喜欢这里,我希望能掌握更多的汉语知识,让我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

  AFS项目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与AFS国际文化交流组织合作,以大学和中学师生为主体,依托全国数万名志愿者开展沉浸式跨文化交流,培养具备国际视野与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杰出人才,从而促进全球对话。这个项目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熟练掌握非通用语、理解文化差异、具备国际视野的青年人与知华、友华的世界各国青年,得到广大学生、家长和学校的高度认可,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最具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国际交流项目。

从佳木斯出发,成为中国文化沟通世界的桥梁_fororder_hljrb_2_2020094bfab515-8fdd-433f-8be6-1b35d21c966e

泰国留学生学习中国书法 摄影 张大炜

  佳木斯市参加AFS项目始于1988年,在几十年的磨合之中,佳木斯不断地更新教学形式和体验内容,让留学生们能够更快地融入汉语学习氛围。

  “不光是根据课本来授课,我们还安排了音乐、美术、电影、文化这样的课程,通过唱歌、画画、学绕口令等方式,让留学生们能够更快地了解并理解汉语的运用。”黑龙江省林业卫生学校第三校区主任刘文哲告诉记者,自2016年起至今,学校接待了5届留学生。学校每一年都会对过去进行总结,也会对新生的性格和需求进行了解,补充教学内容。“根据学校的特色,我们会在留学生汉语交流比较流畅情况下,安排学习中医课程,体验针灸拔罐刮痧按摩等,从而更好地传播中医文化,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

从佳木斯出发,成为中国文化沟通世界的桥梁_fororder_hljrb_2_202009d1e3821d-ff25-4f92-8004-70b6b708c06d

徐泽阳(左三)在寄宿家庭 供图 佳木斯市教育局

  “学习之余我们还安排了太极拳、武术、书法、京剧、剪纸等课外课程,让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历史人文。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也让他们更愿意主动地去学习,学校也能更好地承担起‘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责任和使命,为佳木斯市的国际交流事业贡献力量。”佳木斯市第八中学党总支书记彭珊说。

  如今,佳木斯市AFS项目留学生接待量和留学生汉语水平考试成绩均位列全国第一,佳木斯市已成为AFS项目的重要基地,文化交流成为佳木斯联系世界的一条重要纽带。

从佳木斯出发,成为中国文化沟通世界的桥梁_fororder_hljrb_2_202009ad23f6b3-d79b-4b10-84f4-37ab0e18adae

撸个串 摄影 张大炜

  “在这里,我更加热爱中国”

  18岁的陈兰熙来自泰国,她的爷爷是华人,父亲的工作也和中国有一定的交集,陈兰熙从小就对中国充满了向往。

  “我很喜欢学校学习和生活的氛围,在这里我学到了以前从来没有学过的东西,也更加了解中国文化了,老师和寄宿家庭对我也非常照顾,把我当成他们自己的孩子一样,我现在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生活。”她告诉记者,她的中文名字陈兰熙就是她所在的林业卫校国际班班主任老师给她起的,寓意美好和乐,“我非常喜欢这个名字,也喜欢身边的每一个人,他们对我非常友好,让我更加热爱中国。”

从佳木斯出发,成为中国文化沟通世界的桥梁_fororder_hljrb_2_2020092d138b69-3d75-4baa-bec6-8554584e2e9a

留学生展示他们写的汉字 摄影 张大炜

  刚到佳木斯的前两周,陈兰熙和同学们每个周末都会由班主任辛景颐带着,熟悉佳木斯的环境。“让他们知道商场在哪里,医院在哪里,哪里有好吃的,哪里可以玩,就是为了让他们尽快地融入进来。”从2016年起,辛景颐现在已经是4届留学生的班主任了,她的电话24小时开机,不管学生有什么事情,她都会第一时间帮助他们协调和解决。“把他们当成朋友,当成自己的孩子,希望他们能在佳木斯留下美好的回忆。”

  “我刚到中国没多久,就在寄宿家庭过了一个特别的生日。”对于刚来到异乡的徐泽阳来说,这个生日既新奇又温暖。“家里给我准备了生日蛋糕和火锅,我还亲手制作了长寿面,这让我非常难忘,也让我能更快地适应这里的生活。”徐泽阳说。

从佳木斯出发,成为中国文化沟通世界的桥梁_fororder_hljrb_2_2020094b018e46-3605-4b88-9eb5-57b2b1f90ba5

林业卫校国际班班主任辛景颐 摄影 张大炜

  为了让留学生们更好地融入生活、锻炼口语,了解中国传统和文化,佳木斯教育国际文化交流项目在全市范围内征集和筛选寄宿家庭,截至目前,共有634个家庭成为了留学生们在中国的家。

  “我们希望通过接待留学生,让他们能够有一个日常用汉语进行沟通的环境,更好地完成学业,也让自己的孩子更加了解世界,丰富孩子的视野。”李培新是一名电子信息工程师,他和爱人宰宇迪是徐泽阳以及另外一名意大利留学生的周末接待家庭。这是李培新家第一次成为寄宿家庭,他能够用日常的英语和留学生进行交流,也了解留学生的性格特点,对他们既关心又不过度管制,很得孩子们的喜欢。“从另外一个层面讲,我们家庭本身也是展示中国的窗口。我们展示出中国人的热情,让他们能在这里感受到中国人的温暖,这也是我们所希望的。”李培新说。

从佳木斯出发,成为中国文化沟通世界的桥梁_fororder_hljrb_2_2020099e8d075c-d233-4ad2-8db9-68c549eb038a

泰国留学生陈兰熙 摄影 张大炜

  从这里,通向全世界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民心相通离不开年轻一代之间的友好交往。文化交流,成为佳木斯与世界交流的一条重要途径。

  1991年,佳木斯市教育局在全国率先成立外事科,1995年佳木斯市成立国际教育交流协会,开启了佳木斯市教育外事国际交流的新篇章。

  “1991年,我们就与俄罗斯犹太自治州教育厅建立了联系,并开始了教育交流活动,像开展夏令营、文艺演出活动,捐赠、互换教学仪器和乐器等,今年还有50名俄罗斯学生到佳木斯参加了夏令营活动。”佳木斯教育局外事科科长于佳介绍道,通过在活动中总结的经验,佳木斯市陆续对日本、美国、英国、法国、泰国、韩国等多个国家开展了教育文化交流,促进了佳木斯文化对外展示和交流。

  佳木斯人的热情好客,给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中国留学的过程中,留学生们更能感受中国人的热情,也能从学习中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于佳说,每个学期结束,留学生和寄宿家庭成员都依依不舍,每年都有往届的留学生回佳木斯“省亲”,最多的已经回来6次了。

  据于佳介绍,很多在佳木斯进行国际文化交流的留学生都在通过HSK后,选择了继续留在中国学习汉语言,传播中国文化。“我们有一个泰国的留学生毕业后翻译了中国的文学作品,让更多的泰国人了解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佳木斯教育对外开放起步早、基础好,早在1994年就与俄共青城市缔结4所姊妹校,AFS、HSK等国际教育交流合作项目一直居于全国领先地位。通过年轻人之间的交流互通,增进了中俄两国地方间的友谊。”佳木斯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孙秋丽说,佳木斯市与俄罗斯的两个城市比邻相望,是中国陆地最东端的地级行政区,在“构筑我国向北开放新高地”战略中承担着重要任务。构筑向北开放新高地,包括经济、外贸、文化等多领域的互联互通,这其中,人文交流、文化认同是基础。“我们将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扎实推进教育国际交流合作,从三个方面打造佳木斯教育向北开放行动升级版。一是在基础教育方面,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深入开展中外青少年‘空中课堂’、中小学生夏令营等交流活动。二是在职业教育方面,进一步强化搭建‘中文+技能’培训平台,探索在俄远东地区建立农科类‘鲁班工坊’,研究在抚远市建立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开展‘俄语+护理’专业建设。三是在高等教育方面,进一步加大中外合作办学改革力度,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孙秋丽说。(龙头新闻记者 刘大泳 通讯员 潘蕾 视频 纪世强 刘大泳)

编辑:洪晨勋
新闻热线_fororder_微信图片_20220517151231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