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项高新技术+五图” 叠加“绘”出智慧农场
来源:东北网  |  2022-08-22 15:01:57

  东北网8月18日讯 (通讯员 潘爱龙) 秋日里,北大荒集团创业农场有限公司工厂化育秧生产基地,忙碌的工人正在新建的智能钢骨架大棚中作业,建成后的智能大棚将把自动通风、控温、控湿、浇水等多种智慧技术融为一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快把刚采摘的榆黄蘑给第一管理区的职工送去。”从育秧叠盘暗室中传来了工人的对话,前一日近200斤的榆黄蘑和玉髯蘑已经出菇,工人们连夜采摘正在为农场职工分发。据悉,这个叠盘暗室的中央集成系统能够达到自动控温、控湿、控水的效果,使原本近10天才能长出的秧苗,48小时就能达到立针期,有效解决了常规育苗过程中出苗慢、苗不匀、素质差、漏秧多、成本高等多个难题,平均每亩节省20元。育秧结束后,闲置的叠盘暗室又被农场二次利用起来,为培育菌类提供优质的生长环境,既让农场职工尝到新鲜的蘑菇,剩余的还能创收。

  走出叠盘暗室,一个“颜值担当”的橘红色机器人,守护在育秧流水线旁,农场有限公司农业发展部负责人孙国栋告诉记者,每年春季农忙时,这个机器人可以独自完成8个人的工作量。这条流水线可提供播土、浇水、播种、覆土、出盘、叠盘、入箱的“一条龙服务”,每天完成一套暗室11000盘的育秧。

  顺着流水线的方向前行,一片郁郁葱葱撞入了记者的视线。在即将收获的季节,为什么又重新育起了秧苗?记者带着疑问走到近前询问,正在为秧苗浇水的工人说:“这是长毯式育秧对比实验,一旦试验成功将突破常规育秧模式,有效节省用工成本。”

  另一侧长约20米的苗床土堆和左侧14万张育秧硬盘整整齐齐地码在一起,为明年的春耕生产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在距离叠盘暗室850米的智能农机技术集成应用示范区,记者又看到了另一番景象,一望无际的稻田已经微微泛黄,颗粒饱满的水稻在微风中散发着淡淡的稻米香。稻田边矗立的虫情监测灯实时监控着水稻虫情信息,小型气象站实时将温度上传到智慧平台,叶龄观测仪360度观测水稻长势,无一不彰显着现代化高科技的气息。

  这里也见证了农场今年应用的本田标准化改造、钵育摆栽、宽窄行插秧、黑土地保护、密苗机插、智慧灌溉控水、有序抛秧、超早育秧、旱平免提浆、秧田智能化管理等十项高新技术。

  随后,记者驱车行驶在去往水稻数字化管理平台的田间路上,孙国栋告诉记者:“今年农场大力开展本田标准化改造,将原有的497块小格田改成94块大格田,每100亩就能增加3亩面积,增产3600斤。改造后形成了路相连、渠相通、埂成线、田成网、灌排结合的高标准农田,为后续实现从种到收全过程无人作业奠定了基础。”说话间,车窗外的稻田飞速掠过,一条路、两边池,过去不敢想的事,如今已变成了现实。

  在水稻数字化管理平台,由全场八个管理区土壤信息分析“绘”成的“肥力图”,变量施肥插秧信息分析“绘”成的“施肥图”,光谱图像检测、预报“绘”成的“施药图”,卫星遥感技术统计分析“绘”成的“长势图”和作物产量分布差异分析“绘”成的“产量图”,这五张“图”最终上传到水稻数字化管理平台,形成了农场智慧农业的“集成芯片”,控制着全场智慧农业的“中枢神经”,智慧农业的美好画面正徐徐展开。

编辑:刘才星
新闻热线_fororder_微信图片_20220517151231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