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梅里斯 勇担时代使命 擘画振兴蓝图
这里是古色达乡,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积淀;这里是绿色达乡,有着碧水蓝天和宜人风光;这里是金色达乡,有着欣欣向荣的现代产业和发展势头……
二沟河生态湿地鸟类翔集。
达乡,是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人民对家乡的昵称。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是全国唯一的市辖达斡尔族区,全区总人口12.5万,其中达斡尔族人口1.2万,占全国达斡尔族人口的十分之一。
这里波光粼粼,落霞孤鹜齐飞在二沟河畔;这里松柏苍苍,达斡尔人筑城之音仍回荡于耳旁;这里星光点点,倒映着嫩江之滨的宁静与美好……
五年来,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稳步提升,增长18%;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保持高速增长,增长56.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12.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3%。
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力推进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重大决策部署,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扛起新的时代使命。“十四五”期间,全区将策马扬鞭,加力走出一条农业现代化、工业集群化、文旅产业化、生态价值化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民族区新征程。
跳起哈库麦勒。
铺展绿色特色的现代化农业版图
智能温室大棚。
正是春暖农忙时,走进梅里斯达斡尔族区的田间地头,放眼望去,呈现出一幅幅繁忙的春耕画卷。培土、翻沟、点种、覆膜、拉棚……在梅里斯镇荣胜村近300亩棚室香瓜基地的育苗大棚里,村民们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大棚扣置和秧苗移植工作。
农业丰产丰收,春耕是基础,技术是保障。为确保今年全区农业生产开好头、起好步,该区农业农村部门随时深入各村屯进行育苗、防冻害等春耕方面的技术指导,确保农户栽好苗、好栽苗。据荣胜村党支部书记王俊介绍,今年全村香瓜种植面积8000亩,这种连片规模化种植有利于品牌的树立,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在郝氏家庭农场仓库内,化肥、籽种等农资齐备,院内大型农机具一字排开,统一“体检”完毕,整装待发。今年是郝氏家庭农场成立的第三个年头。去年,他们通过流转土地,建设了万亩马铃薯种植基地,产值3000万元,取得了较好效益。今年,为响应国家“稳粮扩豆”政策,切实提高大豆种植面积,该农场计划扩种大豆种植面积至30000亩,并购进最先进的大豆种植收获配套机械,从种到收将呈现出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品种专用化、销售订单化的特色。
经过多年发展,梅里斯现代农业体系逐步形成,种植结构不断优化,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持续叫响,规模化、现代化大农业迅猛发展。他们成功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建设“精酿啤酒示范工程与啤酒花产业基地”教授工作站,试种啤酒花喜获丰收,开启区校合作新篇章。
下一步,梅里斯将深入实施品牌强农战略,围绕蔬菜、粮食、肉类、乳类、药材等“原字号”产品,建立梅里斯特色农业品牌,逐步形成地域标识。同时,集中力量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制定奖励帮扶措施,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村龙头企业,探索建立农业大数据平台,做大农畜产品电商产业,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开拓销路,让梅里斯绿色农畜产品蜚声海内外。
勾勒充满活力的集群化工业蓝图
鑫富汇速冻果蔬、鲜食玉米加工及冷链物流项目开工。
城市发展看产业,产业发展看项目。在黑龙江梅里斯经济开发区内,机器轰鸣,车辆穿梭,一派火热的生产场面。近一年来,九洲生物质热电联产、金锣山松生物大豆深加工等项目先后竣工投产。
走进金锣山松生物大豆深加工项目,企业豆粕项目负责人刘中夫告诉记者,目前日加工大豆500吨,预计年加工大豆达16万吨,年生产豆粕10万吨,年生产大豆分离蛋白2.4万吨,年产值将达到5亿元,为当地提供就业岗位200余个,是亚洲最大的大豆分离蛋白单体生产车间。
过去五年,梅里斯招商引资成果丰硕,共引进项目55个,签约总额超百亿元,金锣山松、东方希望等省级重点项目纷至沓来,工业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如今,为实现工业集群化发展,梅里斯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发展头号工程,按照齐齐哈尔市推进产业链供应链三年行动计划,做大做强做优“7+1+2”十条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打造肉食品一体化、大豆、奶乳一体化、中央绿色厨房等先进产业链集群,培育壮大数字经济、生物经济、冰雪经济、创意设计等新兴产业,努力将梅里斯经济开发区打造成黑龙江省西部产业特色明显、优势比较突出的工业集群化发展平台。
前不久,在全市重点项目产业链集中开工仪式上,梅里斯总投资额达2.3亿元的鑫富汇速冻果蔬、鲜食玉米加工及冷链物流项目纷纷落地开工,未来工业发展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金锣山松生物大豆深加工项目生产车间。
书写多姿多彩的产业化文旅篇章
达斡尔族绣娘赛“达绣”技能。
四月的梅里斯达斡尔族区草长莺飞,江水潺潺,一幅幅春意盎然、富有现代气息的乡村图景逐一展开。每年的“五一”小长假,这里都是鹤城百姓赏花玩水、品尝特色美食的好去处。
用文化引领旅游发展,用旅游促进文化繁荣。作为全国唯一一个市辖达斡尔族区,体验民族文化已成为梅里斯旅游发展的“金字招牌”。
哈拉新村被称为“中国达斡尔族第一村”,这个曾被洪水淹没的小村庄,伴随着全国政协的援建迎来了新生。近几年,哈拉新村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以文旅融合破解“致富密码”。2021年,该村全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旅游收入550万元,带动300多名村民就业,人均增收6000多元,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不只是哈拉新村,笨奔福生态农庄、红星盈果蔬小镇、额尔门沁景区……悄然间成为了齐齐哈尔市民“近郊游”的“打卡”之地。
五年来,梅里斯文化旅游产业大步迈进,发展魅力日益绽放。10余种达斡尔族书籍编辑出版;达斡尔族刺绣作品荣获全国乡村手工艺大赛优秀奖;成功获批全国曲棍球后备人才基地。目前,全区有哈拉新村等国家级景区7个,红星盈果蔬小镇等特色景点11个,额尔门沁等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5个。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不断完善,推进民族游、乡村游、康养游等旅游节点建设和线路规划设计,以库木勒节、抹黑节、采摘节、冬捕节等现有节庆活动为载体,书写文化旅游新篇章。
未来五年,梅里斯将面向全市“六区一体化”发展,调整旅游供给侧结构,大力发展周边游,打造嫩江西岸首选旅游目的地;进一步加快发展全域旅游,实现中国达斡尔知名旅游目的地的目标。
描绘美丽达乡的特色化生态画卷
湿地资源丰富。
二沟河面上鸥鹬成群,哈拉海湿地上天鹅飞过。从三年前音钦村村民兰春龙误捕鲟鱼放归嫩江,到现在民族广场景观树旁太平鸟鸣声声回荡,这一切都见证着梅里斯优良的生态环境。
近年来,梅里斯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该区有序淘汰燃煤小锅炉,不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严格落实河湖长制、77天禁渔期等环保措施,梅里斯被评为“大气污染综合整治示范区”。
“十四五”期间,该区力争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新突破,不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深化饮用水保护和畜禽粪污专项治理,深入实施河湖长制,建立江河流域水质水情监测体系和数据库,塑造更加优美的生态环境。同时,全力防治土壤环境污染,持续推进耕地轮作休耕,逐年推广可降解农用地膜,控制农业“三减”在5%以上,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率达99.7%以上。
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正在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的动力,吹响了奋力走出全面振兴发展新路子的连声号角,擘画着全方位振兴发展的美好蓝图。(贾婷 黑龙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孙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