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芬河边境经济合作区众多企业公司立足口岸优势,勇于破局,连续实现产业升级“三级跳”,趟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转型之路。十多年来,创业者们扎根绥芬河,依托百年口岸拥有俄罗斯丰富的木材资源优势,走出一条从代加工到创品牌、从单一产品到产业升级之路,并搭乘上如今网络销售的时代快车。
俯瞰绥芬河边境经济合作区。
帮助“小菜板”做成大买卖
多年来边合区管理部门向企业宣传绥芬河相关优惠政策,帮助企业办理营业执照,帮助企业选址,介绍项目落地相关流程,并帮助企业解决有关困难和问题,建立起企业落户兴业的决心和创业的信心。
绥芬河今日木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于志明谈起自己企业的“三级跳”,感慨良多。
2003年,于志明来到绥芬河,2007年开办今日经贸公司,从事原木进口贸易,2010年开发绥芬河木材交易网、木材交易中心,搭建口岸木材信息综合服务平台,之后又开办了今日木业公司。
创业之初,今日木业只做板材和半成品加工,为国内大型家具企业代工,生产实木部件。那时,他独具慧眼,注册了“百年口岸”品牌商标。从小菜板做起,打造旅游伴手礼,打开了市场销路,目前在全国十几个省市共有经销代理商400多户,如今产品已远销国内外。利用品牌效应,把一个小菜板,打造成年产值千万的大产业。
创新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歇。如今于志明瞄上国内家具市场,从简单的木凳做起,到中式家具、木制工艺品等实木产品,向内挖潜,巧妙地利用绥芬河“木业之都”丰富的市场原料,将其他企业的边角料派上大用场,创造高效益,利润可观。现在,他的企业已经向精深加工要效益,双鸭山、黑河、大庆都有产品经销商,每个月的家具、家装产品订单达到40万元,产品供不应求,月销售额已达到50万元,并借助直播带货打开畅销大门,前景极为可观。
木业企业在有序制造产品。
筑巢铺路吸引企业落地
正是在绥芬河边境经济合作区的扶持和帮助下,驻区企业才能如鱼得水,平稳发展。针对企业发展存在的厂区小、资金困难等问题,边合区管理部门牵线联姻,总建筑面积17.6万平方米的绥芬河实木家居产业园一期新厂房目前已经完工,春节后即将投入使用,将实现产业快速升级。合作区内大批生产套装家具、整屋定制、家具部件、桦木橱柜的企业,还将组建木制家居产业联盟集群,带动周边和下游家具企业到绥芬河投资合作。
绥芬河市益满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借口岸优势、自贸区机遇和互贸政策,打造燕麦进口落地加工“样板间”。这家公司来自内蒙古,于去年4月18日正式投产。他们针对不同人群,打造高端、多形式、各种口味的燕麦产品,销往全国。作为牡丹江市百大项目和绥芬河自贸片区首批农副产品加工项目,这个项目占地面积9900平方米,日生产能力200吨,年生产能力6万吨,主要是对大麦、燕麦、荞麦、油葵等多种农副产品进行脱壳加工,预计年产值2.5亿元,利润5000万元,年纳税额2000万元。
公司总经理冯建国说,落户绥芬河口岸投资兴业,就是看好了口岸优势,毗邻俄罗斯原料产地,有铁路和公路两条通道运输的便利,原料进口高效便捷。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合作区管理部门优良的服务。
小菜板精细加工。
向“百亿级”和“四大园区”迈进
据介绍,绥芬河边境合作区现有企业154家,规上企业33家,其中木业及相关企业136户,粮油加工企业3户,食品海产品企业8户。通过主动服务、靠前服务、上门服务、全程跟踪服务等方式,边合区管理部门主动作为,帮助企业理思路、定规划、想办法。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状态下,绥芬河边合区对全区154家企业进行网格化管理,管理人员每天深入到企业中开展日常防疫检查。针对存在高风险隐患的18家企业进行重点管理和检查,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确保企业的生产经营不中断。
边合区负责人介绍,2022年他们将扩大木材落地加工规模,推动木材加工向规模化、平台化、精深化、高端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打造百亿级木材加工园区;以自贸创新和互贸政策为依托,打造粮油加工、食品加工、海产品加工、中药饮片加工等四大产业园区;创建科技创新研发中心,推动专利产品、科技产品、林化产品转化,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质效,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将边合区打造成为创新示范区、发展先导区、产业集聚区。(文/摄 记者 杜怀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