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上种苜蓿 科技助力受损草原再获“新生”
来源:黑龙江日报  |  2021-10-15 10:05:13

  盐碱地上,草原盖度不断降低,且草原退化、盐碱化和沙化面积不断扩大,导致优良牧草数量逐年减少、生态功能逐渐削弱,怎么办?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草业研究所的科研人员给出了答案:补播苜蓿。绥化市兰西县远大乡胜利村的盐碱地今年就用这个方法获得了“新生”。

  据了解,苜蓿属多年生豆科牧草,发达的根系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根瘤可以为植被提供充足的氮素,并且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素有“牧草之王”之美称。

  据“农菁8号紫花苜蓿改良退化草原关键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负责人、省农科院草业所牧草栽培研究室主任刘杰淋研究员介绍,“农菁8号紫花苜蓿”是草业研究所自育品种,耐寒、耐旱、耐盐碱,生产试验中每公顷干草产量可达10.929吨,在国内属于领先水平。

  “针对农菁8号这个品种,我们经过十多年的攻关,研制出配套的补播措施配合施肥及适当的后期管理。这套技术较其他草原改良措施简单易行,且见效快,在增加草层的植被组成和草地覆盖度的同时,可有效提高草地的生产力和营养价值。”刘杰淋还进一步介绍,退化草原补播苜蓿后,既能显著地提高草层高度、群落盖度、密度、优质牧草频度和产草量,同时也明显地改善了植物群落的组成。

  据测算,胜利村的草原应用该项补种技术后,草原综合盖度达到90%,草原干草亩产增加到100~120公斤,牧草品质得到改善。刘杰淋还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今年补播的草原累计应用该技术草场面积1800亩,如果按每吨800元计算,亩收益可增加80~96元,年收益就可达到14.4~17.3万元。

  目前这个技术还在大庆市绿色草原牧场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改良效果,不仅生产力得到提升,草产品的品质也大幅提高,草原生态得到了极大恢复。刘杰淋表示,下一步研究团队会将该项技术向全省推广。(王红蕾 记者 周静)

编辑:于灵爽
新闻热线_fororder_微信图片_20220517151231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