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排排高标准蔬菜大棚在阳光映射下泛着白光;棚中,顶花带刺的黄瓜、饱满诱人的西红柿……一株株、一串串透着旺盛的生命力。一旁正在打理的菜农杨德生顾不上擦掉手上的泥土,又被上门采摘蔬菜的市民叫去称斤结账,忙得不亦乐乎。
市民慕名而来亲手采摘
这里,就是远近闻名的哈尔滨市香坊区幸福镇光明村,一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在全国叫响了名号的“菜篮子”村、“中国油豆角之乡”。“要说一天最热闹的时候得是早晚四五点钟,大大小小菜商开着车来收菜,家家都很忙。”光明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王凯指着连片的蔬菜大棚颇为自豪。
时间回溯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1984年,土地分产到户,政府下力气拿出100多万元在光明村建起了百亩蔬菜种植示范园区。大棚建起来了,农民却因为不懂,无人响应。
这么好的发展机遇不能浪费!关键时刻,村干部、党员带头学习大棚种植技术,两三年的工夫便摸索出了门道。1987年,老杨家蔬菜大棚收入达到了万元,成为光明村第一家“万元户”。这下,乡亲们的热情被彻底点燃,从“给棚不种”到“自己出钱建棚”,光明村蔬菜大棚开始形成规模。
光明村连片的蔬菜大棚 摄影 荆天旭 张春雷
为什么光明村的菜好?一是深井灌溉菜地,水质好;二是光明村有地理优势,没发生过内涝等自然灾害;三是农民舍得投入,买好种子,能出好苗,蔬菜品质自然好……王凯一一细数。
光明村的蔬菜抵制超标复合肥、高毒农药等,提倡使用绿肥、沼气肥等有机肥料,凭借无公害种植方式,上世纪九十年代,这里便成了蔬菜批发集散地,除了本省的,北京、上海等地菜商也纷至沓来,更有俄罗斯的客商带着西红柿种子到光明村来种……
目前,光明村有蔬菜大棚856栋、育苗温室大棚68栋,年纯收入达到1300万元左右,主要种植龙紫花油豆角、西红柿、菠菜、茼蒿等二十余种蔬菜,其中的头号招牌——西红柿“光明一号”是光明村自主引进升级的品种,其口感深受消费者喜爱。仅从去年至今,销量达20余万斤,农民获利超百万元。
近两年,受疫情影响,蔬菜销路成了难题。为此,光明村创新思路,利用“互联网+”形式打造“微信蔬菜群”。与30多家大型蔬菜批发商、近百人个体商贩线上交易,300余户菜农享受到了线上经营带来的可喜经济效益。截至今年8月,通过“手机菜市场”已销售蔬菜百万余斤,收益300余万元。
蔬菜大棚规模化了,光明村人的腰包鼓了,但持续增收的脚步没有停,他们又瞄上了多元化特色经营之路。地块认领种植,打造“家庭小菜园”,可以一试!“梦姚开心小菜园”是其中一家,开辟出5个大棚,每个大棚分为12块小菜园。市民每年支付2000余元认领一块菜园,可以自己播种、收获,也可以全权委托农户打理,根据季节直接收获蔬菜。不受市场蔬菜价格影响,小菜园让农户尝到了“旱涝保收”的甜头。
“有了小菜园,既能体验农家从种到摘的乐趣,还能吃到纯绿色蔬菜,一举多得。”东北林业大学教师张纯正在“自己的”菜园里摘菜。像张纯一样,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在光明村的大棚体验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记者 刘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