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握“大国重器” 奏响新时代哈电之歌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  2021-06-21 10:23:57

  国际在线黑龙江频道消息(于灵爽 刘才星):5月31日,白鹤滩水电站大坝实现了全线浇筑到顶。再过不久,首批机组也将投产。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被称为是中国制造的巨型水电站的白鹤滩水电站同样有两个引人注目的“100”:一个是16台机组均是100%的国产化机组,一个是单台水轮发电机组容量首次突破100万千瓦。

  在这份“双百答卷”的背后,是无数哈电人的百分百拼搏和百分百坚守。在世界单机容量最大的白鹤滩水电站建设中,哈电集团攻克了100万千瓦水电机组多项世界性技术壁垒,使水电装备制造迈入百万千瓦机组“无人区”。

  从第一台水电机组、第一台火电机组,到如今百万千瓦的单个水轮发电机组创造了世界第一……哈电集团创造的200多项“第一”,一次次开启新中国发电设备技术进步的新旅程。

  哈电集团是在国家“一五”期间由原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建设项目中的6项沿革发展而来。走过70载岁月,它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发电设备、舰船动力装置、电力驱动装置研究、制造基地和成套设备出口基地,是中央管理的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之一。

  回眸哈电集团的成长轨迹。它的每一次进步都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密不可分,它的每一次发展都与祖国紧密相连,它的每一次跨越都与世界紧紧相牵。哈电集团奋进的70年,是党领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伟大成就的缩影,是中国发电设备事业不断前进的真实写照。而这背后,是一代代哈电人70年如一日的坚守与突破。

  拼搏:拉开中国水电从无到有的序幕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1951年6月6日,在哈尔滨原来赛马场的旧址上,共和国第一个电站设备制造基地开始破土兴建。哈尔滨电机厂(即哈电集团电机公司前身)接到中央指示,为使战争中被炸毁的四川下硐水电站尽快恢复发电,需抢制一台800千瓦立式水轮发电机组,就此拉开了中国水电从无到有的序幕。

  靠着传统的加工方式,在冰天雪地的哈尔滨,技术人员和工人几乎吃住在车间。拼搏进取的哈电人通过艰苦努力,逐一攻克了研发制造的瓶颈。该机组于1951年12月22日完成转子超速总装试验,后被安装在四川龙溪河下硐电站,1959年迁到四川苏雄水电站,一直服役了近60年。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图片1

新中国第一台800千瓦水轮发电机组 供图 哈电集团

  “50年前和现在比简直是天壤之别。”今年85岁的刘公直感慨道。他是电机公司原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更是三峡工程、白鹤滩水电站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在他的记忆里,1964年刚到电机公司的时候,条件非常简陋。而且因为没有计算机,所有设计全是用大脑和手来操作完成,对设计人员的设计能力要求非常高。

  “拼搏,这是我们哈电人身上最宝贵的特质。”刘公直说,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设备如何精进,哈电人始终保持着不变的初心。

  从建厂之初制造800千瓦立式水轮发电机组,到攻关白鹤滩水电站的百万千瓦的单个水轮发电机组,刘公直算了一笔账。“一台百万千瓦机组转1小时,可以发电100万度,一个普通家庭1个月用电约200度。这也就是说,一个机组运转1小时发的电可供一家人用400多年!”提起这些刘公直的自豪与骄傲溢于言表。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图片2

白鹤滩水电站右岸首台单机容量1000MW水轮发电机组转子吊装成功 供图 哈电集团

  实际上,70年来,哈电集团累计生产发电设备4.5亿千瓦,大型水电机组占国产装机总量的1/2,煤电机组占国产装机总量的1/3,重型燃气轮机占国内市场份额的1/3,核电机组占国产装备总量的1/5,形成了以煤电、水电、核电、气电、风电、舰船动力装置、电气驱动装置、电站交钥匙工程等为主导产品的产业布局,实现了我国重大装备制造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新跨越,实现了重大装备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如今,哈电集团主导产品遍布国内各个省份,并出口到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匠心:挺起中国装备制造业的脊梁

  拥有有效专利3712项,其中发明专利826项;完成各类科研课题4657项,开发新产品1744项;获得科技成果奖励382项,其中省部级以上288项,国家重大专项19项……70年来,哈电集团始终坚守“承载民族工业希望、彰显中国动力风采”的公司使命,大力弘扬“创新无限 动力不竭”的公司精神,加强科技创新,积极引领行业技术发展。

  不论是传统制造业还是新兴制造业,不论是工业经济还是数字经济,工匠始终是中国制造业的重要力量,工匠精神始终是创新创业的重要精神源泉。董礼涛,一个从生产一线走出的“工人院士”,就是哈电集团坚守工匠精神的杰出代表。

  1989年,刚入厂的铣工学徒董礼涛,每天干的就是用铣刀对各种零部件进行平面、沟槽、孔洞的加工。当时一般加工是将孔洞形位误差控制在0.2毫米范围内,然而他却想,能不能将它控制在0.02毫米?为了实现这个在别人看来是“野心”的“小目标”,他利用各种休息时间,捧着书本仔细钻研,趴在铣床上反复琢磨。他开始提出了一些令师傅都认为大胆的、非常规的加工方法,正是这些“奇思妙想”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

  “要靠我们自己的‘中国芯’,挺起中国装备制造业的脊梁。”董礼涛说。在他看来,要挺起中国装备制造业的脊梁,靠的就是工匠精神。正是凭着这股劲儿,董礼涛获得了“铣工状元”、“技术大王”诸多称号,2020年又获评“全国劳动模范”,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大工匠。但在他看来,中国制造、中国创造需要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需要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人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更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队伍。于是,“董礼涛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了。一个个徒弟从这里出发,挑起生产骨干的重任。

手握“大国重器” 奏响新时代哈电之歌_fororder_图片1

董礼涛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摄影 吕岩

  几年来,工作室共培养出了二十六名优秀人才,在他的众多徒弟中,刘尚获得黑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何志国通过技术比武晋级为高级技师,获得黑龙江省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温东升培养成高级技师,先进生产者;王洪宇、李昊、李满昌培养成技师;齐孙岩表现突出,被公司聘为重点工程的专项计划员,进入了管理岗位。在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的工作上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从制造大国成为制造强国,是董礼涛和所有哈电人共同的梦想。走进新时代的哈电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装备制造企业的征途上阔步前行。

  创新:把大国重器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中

  1983年承建的巴基斯坦古杜电站,是哈电集团承接的第一个国际EPC项目,也是我国首个走出国门的大型发电机组,开创了中国电站设备成套出口和承建国外电站“交钥匙”工程的先河;2020年阿联酋迪拜哈斯彦电站项目1号机组一次并网成功, 标志着世界第一个能实现双燃料满负荷供电的电站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宣告了“一带一路”框架下中东地区首个中资企业参与投资、建设和运营的电站项目取得重大成果……凭借“追求用户的满意,履行社会责任”的服务理念和攻坚克难的精神,哈电集团相继开辟了越南、乌兹别克斯坦、印尼、苏丹、蒙古、孟加拉、厄瓜多尔、土耳其、阿联酋等国际市场,走向了世界。

  “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是等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中央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和行业发展的龙头,担负着全面创新的历史使命。中央企业要在重塑中国产业链、攻克‘卡脖子’关键技术、扩大国内需求、提升科技竞争力等方面发挥出骨干作用,努力增强中国经济内循环。”哈电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斯泽夫说。

  2013年,哈电集团为提高自主研发和原始创新的能力,投资2亿元建设了一座“中国最好、世界一流”的燃烧试验平台。作为一名拥有丰富火电厂运行经验的技术人员,年轻的哈电人王明昊很快融入了新的工作环境,成为了燃烧技术中心最活跃、最不可或缺的年轻人员。

  当然这段艰苦的建设期发生了很多突发棘手的问题。有一次输煤斗提升机突然发生故障停止,大家赶往现场一看全都愣住了,原来煤中的硬块造成了提升机的卡涩,短短几分钟,斗提机一米多高的坑里已经积满了煤粉,这坑又高又窄,而要想解除故障必须将煤粉掏干净才行。情况紧急,现场也没有合适的工具,正当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作为共产党员的王明昊站了出来,跳入煤坑,在同事的帮助下一桶一桶地将煤粉运了出来,半个小时后,设备故障处理完毕重新运行起来,他才顾得上去洗干净早已乌黑的脸庞和双手。

手握“大国重器” 奏响新时代哈电之歌_fororder_图片2

哈电集团燃烧试验中心 摄影 吕岩

  “我所在的燃烧试验中心是‘高效清洁燃煤电站锅炉国家重点实验室’,也可以说是世界一流火电设备开发平台。能在这样一个平台工作,我感觉非常自豪,也非常感激。”王明昊说,哈电集团技术的发展就是新中国发展的一个缩影。

  如今,在铸造大国重器、迈向制造强国的征途上,曾跳动着新中国工业强劲脉搏的哈电集团,正跃出新节奏。“十四五”开局之年,哈电集团积极落实“双碳”新要求,全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开拓风电、光电、氢能、生物发电等新能源产业领域,正在由传统能源产品为主向绿色低碳产品和产业转型之路上阔步前行。2021年5月15日,哈电集团与兴湘集团合作,对湘电风能公司重组。新设立的哈电风能有限公司目前具备年产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2000台能力,双方将发挥人才、装备等优势,打造中国风电装备制造业领军企业。

手握“大国重器” 奏响新时代哈电之歌_fororder_图片3_副本

哈电风能有限公司揭牌仪式 摄影 刘才星

  “我们老一辈哈电人在特别艰苦的条件下,开发出了很多国内,甚至国际上领先的产品。我们作为年轻一代的哈电人,在他们身上学到的就是这种兢兢业业、踏实肯干的工作精神。”王明昊说。

  拼搏、匠心、创新,这是三代哈电人身上特质,也是所有哈电人身上的共同点。 装备中国,走向世界。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哈电集团将承载着中国这艘“巨轮”,在各种机遇与挑战中劈波斩浪,沿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不断前进,谱写新时代的哈电之歌。

编辑:刘才星
新闻热线_fororder_微信图片_20220517151231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