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积极推进“藏粮于地 藏粮于技”战略
来源:黑龙江日报  |  2021-06-03 10:01:32

  原标题:我省积极推进“藏粮于地 藏粮于技”战略 护好黑土地 筑牢“压舱石”

黑龙江积极推进“藏粮于地 藏粮于技”战略

  小麦丰收后整地有助于保墒。 摄影 邵国良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

  作为“祖国大粮仓”,黑龙江省黑土耕地面积大、质量优、产能高。2020年,全省粮食总产达到1508.2亿斤,占全国总产的11.3%,连续10年位居全国第一。

  粮食生产实现“十七连丰”,得益于近几年黑龙江省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加大黑土地保护等措施。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 保护好“耕地中的大熊猫”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黑龙江农业发展,关注黑土地保护利用。

  2016年5月,总书记到黑龙江省考察,肯定了黑龙江省实施的黑土地保护重大工程。指出“要采取工程、农艺、生物等多种措施,调动农民积极性,把黑土地保护好、利用好。”

  2018年9月,总书记再次来到黑土地,在七星农场万亩大地号,总书记叮嘱,要加快绿色农业发展,坚持用养结合、综合施策,确保黑土地不减少、不退化。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强调,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使之永远造福人民。

  近年来,黑龙江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黑土地保护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把黑土地养好用好。一手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一手综合施策抓牢黑土地保护,探索总结出适合黑龙江省实际的黑土地保护技术模式。

  建高标准农田治水土流失 夯实黑土耕地基础

  5月初,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通报,对2020年真抓实干、取得明显成效的地方予以督查激励并奖励,黑龙江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受到表扬。

  这是黑龙江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连续第二年荣获国务院激励表彰。

  近年来,黑龙江省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土地平整、土壤改良、农田水利、田间道路、生态建设、输配电等建设为重点,提高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打牢粮食增产的基础。仅2019~2020年,全省就建设完成高标准农田1669.9万亩,累计建成面积8116.5万亩,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亩均可增产粮食100斤以上。

  一方面高标准农田建设紧锣密鼓,另一方面,水土流失治理全面加强。据了解,“十三五”时期,黑龙江省共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11万平方公里,开展了坡耕地和侵蚀沟综合治理等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治理水土流失619平方公里、侵蚀沟1388条,年增蓄水量1470万立方米,年减少土壤流失量641万吨。

  因地制宜综合施策 保护黑土地技术模式日益成熟

  龙江县地处黑龙江省西部风沙干旱区,受水蚀和风蚀侵害,水土流失比较严重。龙江县农业农村局推广研究员周亚芳介绍,进入国家黑土地保护与利用项目试验区之后,他们按照省农垦科学院研究员马守义及其团队设计的方案,在实施增施有机肥、轮作、深松等主要技术的同时,还实施了免耕、少耕、秸秆覆盖还田及条带还田等方法,减少土壤风蚀水蚀。实施3年后,土壤有机质提高5.8%,耕层平均增加9.1厘米,耕地质量提高0.65个等级。而且产量上去了,目前项目区玉米产量每亩达到1368.6斤,比非试点地区平均高97斤。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二级研究员韩晓增介绍,针对黑龙江省西部风沙半干旱区的土壤沙化、干旱、瘠薄等突出问题,采用深松、秸秆覆盖、少免耕等核心技术,构建西部风沙干旱区保护性耕作模式。通过连续3年应用该技术模式,土壤风蚀可降低60%,减少地表径流量60%,表层土壤有机质提高0.14克/千克。

  韩晓增说,黑龙江省地形、土壤类型、气候和种植制度都具有多样性,所以黑土地保护利用模式也要因地制宜综合施策。比如在黑龙江省中北部,有一些地方黑土层厚度大于等于30厘米,针对这些中厚黑土层耕地土壤有机质快速下降的突出问题,就要采用秸秆翻埋还田与玉米—大豆轮作为核心技术,构建中厚黑土层保育模式。通过连续3年应用该技术模式,可以使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1.37克/千克。在黑龙江省南部,有些地方黑土层厚度小于30厘米,针对浅薄黑土层耕地黑土层薄、有机质含量低的突出问题,宜采用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深翻深松,建立以肥沃耕层构建为核心的浅薄黑土层培育模式。通过连续3年应用该技术模式,可以使耕地土壤有机质增加1.5克/千克,耕层厚度达到30厘米以上。

  作为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利用专家组组长,韩晓增对于坡耕地水土流失导致黑土层变薄、沟蚀加重的突出问题,在总结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以防止水土流失为核心的坡耕地控蚀增肥模式:采用等高耕作、侵蚀沟秸秆填埋复垦、秸秆覆盖免耕、增施有机肥等核心技术,构建坡耕地控蚀增肥模式。通过应用该技术模式,可以减少径流80%以上、土壤流失90%以上。对稻田土壤结构不良和秸秆还田难等突出问题,他提倡采取以水稻秸秆还田为核心的稻田培肥模式:秋季秸秆翻、旋还田和春季少搅浆还田作为核心技术,构建稻田秸秆还田培肥模式。通过连续3年应用该技术模式,可以使水田土壤有机质增加1克/千克以上,土壤容重降低3%以上。

  保障生态安全落实生物措施 加强农田生态环境治理

  杨海军是绥化市海伦市小军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这几年,在黑土地保护利用专家的指导下,他坚持秸秆深翻还田、有机肥替代化肥,还从单一种植大豆改成大豆玉米轮作。变“薄”变“瘦”的黑土地慢慢有了变化:不但化肥用量少了,而且地里的产量增加了,土地也变“暄腾”了。

  这些天,他种的大豆、玉米都出苗了,绿油油的,又壮又整齐。

  据了解,近年来黑龙江省大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深入实施化肥农药除草剂减量增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累计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面积21600万亩,化肥利用率达到42.1%;累计补贴更换节药喷头64.4万套,农药利用率达到45%。积极推动农药包装废弃物和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率达到70.9%,废旧农膜回收率达到85%。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全省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80.1%。

  齐齐哈尔市克山市西城镇农技推广站站长张坤柱,参与黑土地保护利用有些年了。他觉得整地是性价比最高的办法。“不整地,地硬,下点雨就往出淌,高地儿旱,洼地又成一条大沟。”张坤柱看着那些水蚀沟特别心疼,“现在地整好了,下中雨问题都不大了,雨水不离田地就不旱。对于坡度特别大的耕地,我们都已经退耕还林了。”

  “我们禁止在15度以上坡耕地开垦种植农作物。对15度以上已经开垦并种植农作物的耕地制定退耕计划,逐步还林还草。”在退耕还林还草的同时,黑龙江省还大力推进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结合“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积极营造以农田防护林、防风固沙林为重点的防护林体系。近3年共完成“三北”防护林建设任务226.15万亩,打造绿色农业生态屏障。

  省农业环境与耕地保护站站长马云桥介绍:“通过落实工程、农艺、生物等多种措施,示范推广适合黑龙江省实际的黑土地保护技术模式,目前,黑龙江省耕地质量等级平均为3.46等,高出东北黑土区耕地质量0.13个等级;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36.2克/千克;旱田耕层厚度平均24厘米,其中秸秆翻埋和深松整地地块平均达到30厘米以上。”(记者 周静)

 

编辑:于灵爽
新闻热线_fororder_微信图片_20220517151231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