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龙江    |     直观中国     |     高端访谈    |     原创     |     名企品牌     |     龙游天下      |     舆情智库
科技小院办出大名堂
2023-08-02 11:31:47来源: 黑龙江日报编辑: 刘才星责编: 赵滢溪

科技小院办出大名堂

亚布力生猪“科技小院”猪菜同生种养循环场景 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时值盛夏,东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刘洪贵带上他的新一批队员赶往亚布力生猪“科技小院”,又一次开启技术服务与指导的新旅程。

  近年来,黑龙江省教育厅持续将农学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派到田间地头,深入推动“科技小院”人才培养新模式,使学生们在完成理论知识学习基础上,重点研究解决农业农村生产实际问题。2022年,黑龙江省高校33个“科技小院”上榜国家支持建设名单。

  如今,一个个“科技小院”在黑土地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在一届一届高校师生的接力“长跑”中,获得收获,走出了一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与乡村振兴共赢的新路。

  打通科技助农“最后一米”

科技小院办出大名堂

邹莉在测量木耳出耳温度 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10年前,尚志市食用菌“科技小院”迎来了东北林业大学食用菌创新团队的师生。张国权教授和学生们工作在地里、吃住在“院”里。每到冬季食用菌菌包生产季节,他们便与工人们一起做拌料、装袋、灭菌等工作,到了春秋种植季节,他们又同当地农户一起浇水、采摘、晾晒,观察、记录食用菌生长情况。每到栽培关键环节,食用菌实验基地周边农户总爱往“科技小院”跑,向师生们咨询食用菌种植要点。

  10年来,东北林业大学食用菌创新团队的师生几乎跑遍了尚志市的各个菌厂和种植基地,打通了科技助农的“最后一米”。

  团队带头人邹莉向当地种植户提供“黑厚圆”和“黑元帅”两个抗杂菌能力强、适应区域广的品种,无偿供菌农栽培。团队师生还结合当地黑木耳栽培特点,重点开展了菌种生产、人工栽培新模式等应用研究,开发了“黑木耳液体种制种技术”等多项先进技术成果。应用“袋顶出耳”技术的合作社当年实现增产1800斤,增收5.4万元。

  技术跟踪服务,定期开展培训……来自“科技小院”的一项项新技术得以落地转化,一个个振兴乡村的“金点子”让农户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邹莉说,“科技小院”是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一环,在它的赋能下,更多“新农人”俯下身子留在黑土地上,帮助当地农民成长为懂技术、会经营的新时代农民。

  科研方向瞄准乡企难题

  近日,记者跟随刘洪贵教授来到亚布力生猪“科技小院”。走进阳光大棚的生猪的日常生活区,令人眼前一亮——百亩大的猪舍内,不见污水,也没有异味。

  刘洪贵向记者介绍:“我们在生猪发酵床下面铺上厚垫料,这种由微生物菌剂和秸秆等物质做成的垫料不仅可以降解、消解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尿、实现零污染零排放,还可将其粪污变成优质有机肥还田,对黑土地起到修复和质量提升作用。”

  据了解,2021年,黑龙江省亚布力林业局青云小镇惊哲养殖基地同东北农业大学合作,挂牌成立黑龙江亚布力生猪“科技小院”,围绕当地生猪养殖中的饲养、品种、环境等亟待破解难题开展科技攻关,帮助农户发展低碳绿色养殖。

  东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研究生李欣是入驻这个“科技小院”的第一批研究生,在导师刘洪贵的带领下,他开始了与生猪的“亲密接触”。

  “养猪的工作听起来简单,其中的学问大着呢!”通过密切观察猪群的生活状态,李欣发现,想要提升猪的健康度,打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是重要基础。结合科技养殖理念,李欣几人在刘洪贵教授带领下,创新建立双层平台厚垫料养殖系统,为小猪搭建爬梯、设置自动喂料饮水槽、添加通风系统,大大提高了猪的生活空间和生活质量。

  利用近20个月的时间,刘洪贵带着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在“科技小院”里培养了一批知农爱农的硕士生。

  2022年底,亚布力生猪“科技小院”被评为“中国农技协最美科技小院”,成为黑龙江省唯一获奖单位。“科技小院”建立起的绿色循环发展模式,真正实现了养殖零排放、秸秆资源肥田化、产品绿色有机化。生活舒适的“幸福猪”也成了当地村民的“致富宝贝”。

  成果转化促进产业振兴

  在距哈尔滨市60多公里的黑龙江大学甜菜栽培实验田里,一垄垄整齐的甜菜,在阳光照射下散发着油绿的光亮。实验田边,“科技小院”的牌子格外醒目。在这里进进出出的,是一群年轻人。

  国家糖料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黑龙江大学研究员王宇光正带领学生在地里取样调查。他俯身扶起一片叶子,指着露出泥土的圆锥状甜菜说:“这就是我们常吃的糖原料。”

  黑龙江省具有得天独厚的甜菜生长条件,其产量在全国制糖中贡献率高达30%左右。然而,多年来农民种甜菜品种多从国外引进,再加上栽培技术落后,普遍只有3吨左右的单产,龙江甜菜产业一直裹足不前。

  近年来,黑龙江大学甜菜“科技小院”的师生不断探寻改进方法,目前采用的纸筒育苗栽培和垄作栽培新技术,与原方法相比,生育期延长一个月,亩产可达6吨以上。

  去年,黑龙江大学农艺与种业专业研究生汪旭在指导教师带领下,用无人机多光谱监测技术对甜菜的病虫害、叶面积、叶绿素等情况进行监测,为企业提供了提高产量和糖度的精准方案。

  依托“科技小院”制定的“亩产4吨、含糖率16.5%”方案,依安东方瑞雪糖业企业收益逆势增长。该公司原料部农艺经理宋晓清说:“感谢‘小院’的技术支持,让企业吃到了‘定心丸’!”

  在不久前举办的田间观摩会上,农户们积极分享自己的种植经验,对科技小院的技术服务竖起了大拇指:“这帮‘小院’的学生,懂农业、有本事!”听到这样的评价,汪旭心中无比充实,“希望更多科研成果能走向田间地头,让科技成果促进产业振兴,让农民更富裕。”

科技小院办出大名堂

依安甜菜“科技小院”的师生开展田间取样调查 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截止目前,东北林大、东北农大、黑龙江大学、八一农大等4所高校的33个国家级“科技小院”建设已覆盖黑龙江省26个县区农场,涵盖粮食、经济作物等20多种农副产品生产。“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在资金、项目等方面支持现有‘科技小院’建设,同时培育建设一批省级‘科技小院’,打造服务乡村振兴的科技服务平台,引导更多青年人才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省教育厅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处处长于涛说。(黑龙江日报记者 赵一诺)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