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龙江    |     直观中国     |     高端访谈    |     原创     |     名企品牌     |     龙游天下      |     舆情智库
黑河:厚植沃土聚人才 “智惠”边疆促发展
2022-07-01 18:23:02来源: 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 刘才星责编: 赵银平

  发展的黑河,求贤若渴;开放的黑河,海纳百川;奋进的黑河,破浪前行。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近年来,黑河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人才工作要求部署,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始终坚持人才“第一资源”的理念,把人才作为强市之基、发展之要、竞争之本,瞄准“引、育、用、留”等关键环节,高质量抓好新时代人才工作,人才政策体系更加完善、人才工作机制更加顺畅、人才队伍素质和结构更优良合理、人才发展环境持续向好,为加快建设富裕开放美丽幸福文明黑河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三年来,出台人才政策37个,实施人才工作载体46项,投入人才资金1.27亿元,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12.15万人……这一串看似简单却含金量十足的数字背后,是黑河市对人才的热切期盼和渴求,是市委、市政府多年来对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是黑河市人才事业持续进步发展成果的积累。如今的黑河,正成为让人才大有可为的沃土。

  坚持党管人才 凝聚人才工作合力

  为构建人才工作优先发展的格局,黑河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以强烈的人才意识,强力推动人才工作发展。市委人才工作会议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坚定不移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不断开创黑河市人才工作新局面,为加快建设富裕开放美丽幸福文明黑河提供强有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为黑河市做好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今年以来,市县两级多次召开常委会、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部署人才工作,进一步健全人才工作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及时调整市县两级人才工作领导机构,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新格局。

  同时,黑河市着力营造“政策磁场”加速人才集聚。黑河市坚持政策创新,曾先后制定出台了《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激励人才创新创业实施办法》《黑河市直引进急需紧缺和高层次人才实施办法》等多项符合实际、体现改革创新的政策措施;坚持人才政策与时俱进,今年初,谋划制定人才新政,在注重政策延续性的基础上,将创新性、针对性、系统性理念贯穿始终,提出体现前瞻性、延续性、创新性、差异性的50条具体措施,市直相关责任部门及各县(市、区)正重点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努力构建符合黑河实际、更优更具活力的“1+N”人才政策体系。

  另外,该市持续加大人才工作资金投入。全市三年累计投入上亿元用于人才引进、培养、激励、保障等政策的兑现以及支持人才创新创业和人才工作载体建设。今年以来,该市已兑现各类创新平台奖补资金近200万元,为引进人才发放安家费、租房补贴、购房补贴400余万元。

  坚持服务大局 刚柔并济聚才引智

  黑河市人才工作坚守着服务发展这一使命,坚持将人才工作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谋划,紧紧围绕“三区一平台一枢纽”发展定位,立足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精准引才。

  一方面,黑河市聚焦人才需求,加大刚性引才力度,连续三年开展“市县委书记进校园”宣讲活动,深入实施“边城英才”引进计划,引进浙江大学、厦门大学、中国医科大学等高校毕业生5000余名,一次性引进研究生216名。今年,该市深入实施“万人引才”工程,围绕黑河重点产业链条和教育卫生等领域,通过项目引才、企业引才、招录招聘等方式,集聚青年人才投身现代化黑河建设。

  另一方面,黑河市聚焦产业发展,拓宽柔性引才渠道,连续四年开展“邀请专家考察休假”活动,100余名来自绿色农业、生态环保等领域的专家到黑河洽谈考察;围绕黑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现代农业技术试验示范与推广,开展“基于生物发酵技术的大豆综合加工项目”等19项应用研究与示范推广项目建设,引进88名现代农业技术专家及其科技创新与技术服务团队;开展大豆科技自强“伙伴行动”,全国50余位专家齐聚助推黑河大豆产业振兴发展。

  坚持精心育才 激发本土人才活力

  黑河市在尽力做好人才引进的同时,更注重对本土人才的培养,通过分类抓、重点抓、抓重点,系统化推进本土人才培养,激发本土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一是用心用情助力青年人才成长。黑河市建设“青年人才储备库”,对入库人才实行单位导师1+1和年轻处级干部导师1+N“双导师制”培养机制,实施跟踪培养,促进青年人才健康成长;举办“边城英才”专题培训班,通过专题授课、研讨交流、文体活动相结合的集中脱产方式,进一步提升青年人才综合素质。

  二是各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如火如荼。黑河市坚持以服务发展、促进就业为导向,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年初以来,该市共培训企业职工、电商创业人员等7226人次。同时,该市发挥技能大师工作室培养技能人才作用,培养高技能人才144人;组织农技人员开展科技培训,累计培训8.4万人次。举办“助力乡村振兴、电商带动发展”主题公开课等培训活动40场;持续推动科技特派员工作,帮助解决农民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组织全市各单位新闻发言人和网络宣传员开展媒体应对和新闻发布培训,受益人员1500余人次。

  三是陆续启动领军人才梯队建设工程、黑河工匠锻造工程、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育工程、乡村人才振兴工程等重要人才培养工程,强化人才自主培养,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确保重点专业领域后继有人。

  深化市校合作 助力转型升级发展

  6月30日,黑河市委书记李锡文带队回访哈尔滨工业大学,签署深化合作协议。之前双方已在科技成果研发转化、携手推进对外开放、加强人才交流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并取得积极成果。这是黑河市坚持创新引领,全面深化市校院企合作的一个缩影。多年来,黑河市与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广泛深入合作,在人才培养、科技成果研发转化、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实现共赢。截至目前,该市已与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26所高校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确定合作项目89个,承接实习实训大学生2000余名。

  黑河市与哈工大合作建立人工智能与物联系统、寒区交通智能化、寒地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创新研究“头雁”团队黑河工作站,在智慧农业、寒区测试、低碳绿色建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与南京农业大学合作在爱辉区西岗子镇坤站村建设现代大豆研究院大豆突破性品种精准设计和种质创新及示范基地200亩,培育适应黑河地区种植的大豆突破性品种和创新种质,示范推广大豆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展示高产优质品种、示范品系349个;与黑河学院加深合作,建立中俄远东科技文化企业孵化器,成立黑河市(中俄)科技创新中心。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合作,推进中国农业科学院黑河大豆研究中心项目建设,引进中国农业科学作物科学研究所10余位专家,全面启动建设科技园区。

  加快平台建设 拓展干事创业空间

  黑河市坚持把平台建设作为人才创新创业的重要抓手,打造有利于人尽其才的干事创业舞台。

  黑河市聚力为人才成长提供平台,通过交流学习、外出考察、选派挂职、参与科研项目和重点工程建设等方式,锻炼、历练、锤炼青年人才本领,将在重大项目、重点工程、重要工作中表现突出的青年人才,纳入储备库重点培养,符合条件的青年科技人才破格晋升职称。几年来,1万余名干部人才参与脱贫攻坚、项目建设、疫情防控等重点工作,1100名干部人才脱颖而出走上领导岗位。

  黑河市聚力为人才创业提供平台,持续加强众创空间、孵化器和加速器等各类创业孵化载体建设,高校毕业生可免费使用政府投资开发的孵化器等创业载体,若符合条件,除毕业生个人享受最高2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外,其创办的企业还可享受最高300万元的贷款支持,并免费为有需求的大学生提供政策咨询、就业创业指导、技能培训、职业介绍等公共就业服务;鼓励国有企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在职或离岗创办科技型企业,并享有相关政策待遇。

  黑河市聚力为人才创新提供平台,着力推进孵化服务载体建设,全市已建成各类科技创新创业孵化服务机构9家,孵化面积8万多平方米,来自43所高校的682名大学生在各孵化机构创新创业,组建创新团队30个,创办科技型企业79户;全力加强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依托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科技创新中心、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和工作室等,推动科技创新资源汇集;鼓励各类主体创新,对获得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省级和黑河分赛区一、二、三等奖的创新主体,分别给予不同数额的资金奖励。

  持续提升服务 营造优质发展环境

  黑河市着力整合各类资源优势,牢牢牵住优化服务这个“牛鼻子”,打造近悦远来的良好人才发展环境,营造拴心留人的舒适“生态圈”,激活人才“一池春水”。

  该市全力为人才提供安心的生活环境,从人才关心的住房、医疗、子女入学等生活问题入手,持续推进人才“安居工程”,建设人才公寓600套,实现了市县两级人才公寓全覆盖;给予引进人才每月500元至1200元的租房补贴,5万元至30万元的购房补贴,加大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力度;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就医优先、子女入学择校、配偶随调随迁、破格晋升职称等全方位服务。

  该市加强对各领域人才的关心关爱。逢年过节,市领导及各有关部门对青年人才进行慰问。举办联谊活动,为青年人才加强联系搭建平台。市级党政领导同志带头落实党员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专家制度,通过与联系服务对象的思想联系和感情交流,增强了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选树“拔尖人才”“黑河工匠”等一批勇于创新创造的先进典型,推动形成尊重人才、见贤思齐的风尚。(文 张嘉倩 刘增伟)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