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龙江    |     直观中国     |     高端访谈    |     原创     |     名企品牌     |     龙游天下      |     舆情智库
哈工程 “双导师带徒”培养卓越工程师
2022-01-10 09:32:12来源: 黑龙江日报编辑: 牟海微责编: 周经韬

  去年6月,25岁的王佳鹏回到学校领取哈尔滨工程大学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毕业证,与其他走出象牙塔的应届毕业生不同,在王佳鹏研究生求学期间,有一半是在企业度过的,一边上学一边工作。当其他同学还在四处找工作时,他早早就被企业“预定”了,毕业后顺利入职,薪资水平也高于应届毕业生平均工资。

  “十四五”开局之年,哈尔滨工程大学主动融入龙江经济社会发展,创新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牵头创办龙江工程师学院、成立龙江高端智能装备产教融合育人联盟,组织126名教师积极对接省内科技企业46家,梳理对接技术难题117项,选派16名教师“沉浸式”入企挂职,遴选企业指导教师进校参与教学,319名专业学位研究生入企实习,探索了一条打造龙江工程师基地,“双导师带徒”培养卓越工程师队伍的新路子。

  整合校企资源打造育才新载体

  2021年12月23日,哈工程与哈尔滨新光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全面合作协议。五年内,双方将各出资500万元建立研发经费池,支持开展科学研究,共同打造协同创新平台。

  根据协议,哈工程5位教师“沉浸式”入企到哈尔滨新光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挂职,不断深化“产教融合”,以多学科交叉的产学研合作方式,建立互相支持、互相依托、共同发展的战略伙伴关系。

  “高校不应在几千、几百亩土地上封闭起来培养人才,而是要在集结社会资源、凝聚社会力量中办‘大教育’,不断创新未来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哈尔滨工程大学校长姚郁说,学校通过与企业共建专项班、遴选企业指导教师,共同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评价,促进与职业资格衔接。

  早在2021年5月末,哈工程选派动力学院副教授杨晓涛“沉浸式”进入企业,担任哈电集团中央研究院舰船动力研究所所长。杨晓涛深切明白自己肩负着“解决企业真问题”的责任,积极为校企合作搭建纽带桥梁,“穿针引线”竭力促进了动力学院杜敬涛教授团队与哈电集团共建减振降噪主流专业团队,围绕船用推进系统减振降噪方法研究,推进零碳绿色动力装备的研发与应用。

  资源的集结不止于此,哈工程还与哈工大、哈理工等12家工科高校深度合作,与哈电集团、中国一重、中船重工703研究所、哈焊院等38家龙江制造业重点企业及科研院所联合协同,搭建产教融合、区域融合、开放融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育才平台。

  开启产教研融合育才新模式

  2021年9月,哈工程挂牌成立龙江工程师学院,着力打造全国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示范标杆,这也是哈工程开启产教研融合育才新模式迈出的关键一步。

  姚郁说,哈工程着眼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大力推动我省优势理工科高校与高端制造企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立跨校跨学科培养机制,联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杨晓涛通过与哈电集团人力资源部门积极沟通,将哈电集团多名业内专家引入学校作为兼职导师。同时,以项目为依托,动力学院与哈电集团中央研究院等单位联合培养研究生。首批研究生14名,已参与哈电集团项目,与企业共建的研究生课程《现代测试技术》得到企业多名专家的支持。

  该校材化学院与哈尔滨焊接研究院有限公司也联合培养了研究生8名、本科毕业生2名,双方发挥各自优势,通过理论-实践互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进行培养,目前联合培养的博士已入职该企业,为龙江输送了高质量人才,也为后续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哈工程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陈恒介绍,通过实行这种高校+企业“双导师”培养制度,联接校企师资,目前哈工程已部署首批126名教师、319名研究生进入龙江企业,聘任企业导师160余名,共享教育和科研资源,提升教学质量,推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更好契合生产实践需求。

  打造优质科教资源共享新平台

  平台对人才的发展至关重要,也是吸引人才的关键所在。哈工程着眼推动龙江新旧动能转换和新兴战略行业发展,搭建校企所科研创新合作平台。

  哈工程与中航气动院联合成立的“先进声学测试与降噪技术联合创新中心”,推动共享多型风洞、水声水池等大型仪器设备,联合开展相关研究及工程应用与转化等方向科研合作,首批启动联合支持5项合作项目。“学校积极与企业探索构建稳定的合作模式,共同打造协同创新平台,有力支持双方开展前沿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研发。”哈尔滨工程大学科研院副院长张建中说。

  同样的科研创新平台还有很多,哈工程聚焦制造强国和龙江振兴战略重大需求,围绕龙江万亿级产业集群、千亿级重点企业,与中国一重等国有大型企业共建了智能装备、新型材料等7家联合实验室,与哈电集团联合成立无人智能装备创新研究机构,打造一流科研创新平台。

  2021年8月6日,我省举办的省校合作线上推进会暨集中签约仪式上,哈工程与鸡西市签署校地战略合作协议,共建碳材料创新研究院,吸引石墨企业积极参与,开展全方位合作,助力石墨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该校材化学院、计算机学院、机电学院、航建学院、信通学院、人文学院也陆续与我省各地市企业共建一批服务产业发展的研发机构,积极梳理对接企业需求。截至目前,学校已与齐齐哈尔、牡丹江、鸡西等地市签订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与5家企业共建头雁工作站,已完成校企联合立项59项。

  姚郁表示,下一步,哈工程将持续聚焦制造企业的技术和人才需求,加强标志性成果应用推广,为龙江发展留人、为企业转型升级赋能,为龙江振兴积极贡献哈工程的智慧与力量。(记者 赵一诺)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