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龙江    |     直观中国     |     高端访谈    |     原创     |     名企品牌     |     龙游天下      |     舆情智库
龙江非遗从博物馆走进生活中
2021-11-09 09:29:07来源: 黑龙江日报编辑: 刘才星责编: 周经韬

  罕见的北方渔猎民族技艺,空灵莫测的萨满文化形式,色彩斑斓的关东民俗风情……极具地域特色、突显生活艺术的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片沃土之上代代传承,散发出瑰丽风采。如今,璀璨的龙江非遗已不再是“活在博物馆里的古董”,越来越多的非遗技艺正通过一件件立意精巧的创意作品,花式解锁传承之路。日前,记者来到位于哈尔滨市满洲里街的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销中心,探寻岁月濯涤的龙江非遗如何在传承与创新中与传统对接,与时代共振。

龙江非遗从博物馆走进生活中

布老虎

龙江非遗从博物馆走进生活中

黑陶及木雕工艺品展示

  尽显龙江非遗之美

  到访过博物馆商圈的游客和市民,也许对紧邻省博物馆的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销中心并不陌生。从外观看,它的外侧墙体与牌匾装饰端庄大气而又不失古韵,让人忍不住想要向里多看几眼;走进展销中心,新中式装修风格又为这里增添了一份素雅。虽然总面积只有145平方米,但信步其中却别有洞天,令人眼前一亮。金漆镶嵌工艺产品精美绝伦,麦秸画作品栩栩如生,木雕拓片、鱼皮画、剪纸、渤海靺鞨绣工艺品等各种非遗作品让人应接不暇。在这里,包括传统手工技艺、传统美术、传统音乐等非遗项目类别在内的千余件龙江非遗产品,正以生动的姿态展现着龙江非遗的丰富多彩。

  正对展销中心入口处,一个被玻璃罩包裹展出的葫芦状传统漆器甚是引人注目:精致的肌理和质感散发着浓浓的古风遗韵,在灯光的折射下,泛出柔和的光泽。“这个作品名为《三色花敦葫芦》,它用葫芦本体作为胎体,经过25道髹漆、打磨、抛光等工序,历时4个月完成。”省非遗中心副主任宋雪傲向记者介绍,据历史考证,大漆工艺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金漆镶嵌作品所独有的厚重历史底蕴,也使其成为馆里最受欢迎的非遗作品之一。

  沿着“三皮技艺”“传统酿酒技艺”“刺绣技艺”等展示区踱步前行,记者发现这里好似一块吸铁石,将多元、包容、创新的龙江文化精神聚集于此,这些种类繁多、形式各异的龙江非遗产品让人眼花缭乱,也让人由衷佩服非遗匠人的绝妙技艺。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联合申报项目)的望奎皮影戏可追溯到清朝同治年间。而此刻,精美绝伦的皮影人被装裱起来悬挂在墙壁上,人物造型逼真,色彩明艳,彰显着巧夺天工的雕镂艺术;获得我省旅游纪念品金奖的国家级非遗项目麦秸工艺作品《东北虎》,通过抢丝技术,粘合制作而成,东北虎形象立体逼真,连最细微的毛发都根根分明,令游客惊呼“神奇”;国家级非遗项目渤海靺鞨绣作品《戴虎头帽的孩子》用70余种用色制作而成,作品表现出中国传统的虎头帽与世界品牌的碰撞;佩戴有头饰、胸前有铜镜和铜铃的鄂伦春族的萨满服饰,是鄂伦春族最后一位萨满“关扣妮”生前最后一件作品,不仅极具民族风情,也十分具有代表性和传承价值。

龙江非遗从博物馆走进生活中

桦树皮钥匙扣、胸针

龙江非遗从博物馆走进生活中

《三色花敦葫芦》

  坚守中的革新

  黑龙江有太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尽管受空间限制,这里无法一一陈列。不过,非遗传承人在传统技艺基础上不断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在作品中融入黑龙江本土文化元素,使传统与时尚碰出火花,赋予龙江非遗更精彩的生命力。

  馆内进行展陈的鱼皮、桦树皮、狍皮的“三皮文化”,在表达白山黑水间赫哲族、鄂伦春族等少数民族生活细节的同时,还衍生出各类实用产品:古朴典雅的毛衣链、造型各异的钥匙扣、时尚精美的中国结鱼皮挂件……吸引了很多喜欢文创产品的年轻人;桦树皮画传承人根据展馆的整体风格,现场创作的《雪域塞北》,采用天然的桦树皮,手工修形后与油彩进行搭配,描绘的是雪乡的场景;满族刺绣被广泛用于服饰、手提包、胸针、旅游纪念品等方面,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还以黑龙江冰雪景观为主题,表现出银装素裹、幽径飘逸的冰雪世界;海伦剪纸不再局限于一张纸上的模样,还被运用到冰箱贴、家居摆件等,创意之下诞生出无比巧妙的美物,让人爱不释手;作为一项古老的传统技艺,文字拓片是用宣纸和墨汁将器物上的文字清晰地拷贝出来,由其衍生出来的杯垫、桌垫、餐垫等文创产品黑白分明,蕴含着传统文化的奥秘,值得人们驻足凝神。

  展销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从展馆开门纳客至今,几乎月月都会有团体来到这里参观,近距离感受龙江非遗的别样魅力。而这些换新颜的老手艺、老物件,由于其独特性和观赏性,成为很多外来游客购买伴手礼时的首选。

龙江非遗从博物馆走进生活中

服饰展示区

  延伸平台激发民众参与感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弦歌不断,薪火相传。目前,我省共有42项国家级代表性项目,429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销中心,已成为非遗保护成果展示的重要载体和呈现方式。这些弥足珍贵的民族文化菁华彰显了黑龙江的地域文化和精神内涵。在这里展出的非遗作品以点带面,不仅展示出龙江非遗的无限魅力,更让今人没有理由不去保护和传承这些精髓。

  “一个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是一个地方的‘文化记忆’。省非遗展销中心是展现我省历史文化的窗口之一,但它又不同于传统博物馆,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形的精神层面、‘活态性’的实践过程更具文化感染力。”宋雪傲说,每周末以及节假日期间,这里都有麦秸画、糖塑、葫芦烙画、剪纸、布艺、桦树皮画等相关非遗项目进行现场展示,看似高深莫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变得触手可及,吸引着大量市民参与体验。而这些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展示以及推广传承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形成“非遗展示——观众参与——非遗保护与传承发展”的良性循环,令非遗展示中心传承功能发挥到极致。“归根结底,这里是一个平台、一个导览,它应当有更广阔的延伸,成为我省非遗传承传播、展示展演展销等工作的起点。接下来,我们还将借助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重大节假日,主动走进社区、走进校园,通过展示展演展销等活动,激发民众的参与感、获得感。利用有效宣传展示促进平台销售功能,为我省非遗传承人搭建进市场长期有效的端口,将古老、珍贵的非遗文化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宋雪傲说道。(文/摄 记者 刘欣)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