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龙江    |     直观中国     |     高端访谈    |     原创     |     名企品牌     |     龙游天下      |     舆情智库
发布会直击丨绥化:做好“固成果、防返贫”大文章 精心描绘乡村振兴时代画卷
2021-07-08 15:47:03来源: 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 刘才星责编: 周经韬

  国际在线黑龙江频道消息(于灵爽): 作为黑龙江省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绥化市采取了哪些政策,让6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如何防止返贫风险的发生?7月8日,由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主办的“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黑龙江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绥化市专场上,绥化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来永见表示,经过绥化市上下共同努力,6个贫困县已全部摘帽,42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67532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为11949元,是2016年的2.96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高质量打赢了脱贫攻坚战。接下来就是做好“固成果、防返贫”这篇大文章。

发布会直击丨绥化:全力建设“业城融合、清新宜居”的新绥化_fororder_微信图片_20210708135418

  绥化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来永见现场发言 摄影 安泽

  来永见说,绥化市委、市政府已经明确“四级书记抓”“市县乡抓落实”领导体制和责任机制,毫不松懈地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头等大事。

  一是稳政策。在五年“过渡期”内,绥化市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主要政策和帮扶力量总体稳定;稳步实施政策“渐退期”,该优化的要优化、该调整的要调整。过渡期”前3年,绥化市对已脱贫的5个国贫县继续实行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政策;同时积极研究谋划国家和省新的支持政策,形成“政策叠加效应”,让政策释放出最大红利。另一方面,绥化市要确保帮扶的针对性实效性,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基层组织力量弱的村,选优派强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真正打造一支“不走的工作队”。

  二是准监测。做好防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是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关键抓手。绥化市经过前段集中排查,精准聚焦人均纯收入低于2020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1.5倍(6600元左右)的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突发严重困难户“三类人群”,拟纳入761户1729人作为监测对象。接下来,绥化市将通过采取强有力措施,以家庭为单位,重点监测其收入支出状况、“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状况等,重点关注有大病重病和负担较重的慢性病患者、重度残疾人、失能老年人口等特殊群体的家庭,重点强化“基层干部排查、部门筛查预警、数据比对前置、系统精准录入、跟踪监测帮扶、返贫风险消除、跟进动态管理”等环节,切实增强监测帮扶的精准性、稳定性,筑牢防返贫的“第一道”防线。对一些脱贫户受收入下降等因素影响而出现苗头性返贫风险,普通农户受因病因残因灾、突发性事件影响而出现致贫风险,绥化市将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及时将其纳入监测范围,精准预判,分类排队,对症下药,及时将风险有效消除,确保脱贫户不返贫、边缘户不致贫。

  三是强产业。目前,绥化市脱贫户中直接受益产业扶贫面达到96%。接下来,绥化市还要因地制宜发展好地方特色主导产业,持续发展壮大稳脱贫促增收产业,提升带动能力,实现收入持续增长。

  四是抓就业。脱贫攻坚时期,绥化市把促进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作为稳定、可持续脱贫的重要支撑,强力抓推进。贫困户的工资性收入占比由2016年的16%增长到2020年的30.5%。今年以来,脱贫人口和边缘易致贫人口已实现务工就业5.35万人,务工就业仍然是脱贫户增收的主要来源。接下来,绥化市还要不断加大对外劳务输出工作力度,加快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推进创新创业,办好扶贫车间,规范公益岗位设置,拓宽就地就近就业渠道,切实增加脱贫户工资性收入。

  五是严监管,用好管好项目资金资产,确保实现效益最大化。绥化市通过发展建设扶贫产业项目,形成扶贫资产36.9亿元。今年以来,绥化市在原有基础上加大投入力度,又规划实施了一些脱贫产业项目。预计到年末,绥化市集体脱贫产业资产将达到42亿元。这些项目资产,与农民距离最近,脱贫户能看得见、够得着,可直接受益。接下来,绥化市要把着力点放在“是谁的,怎么管,如何分,谁监督,负啥责”上,健全完善运营监管有效机制,促其形成规模、产生效益,使其真正成为符合农村发展实际、增加集体经济积累、安置脱贫户就地就近务工就业和全面乡村振兴的有生力量。

  “我们要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坚决巩固好脱贫攻坚胜利果实,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精心描绘乡村振兴的时代画卷,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来永见表示。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