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龙江    |     直观中国     |     高端访谈    |     原创     |     名企品牌     |     龙游天下      |     舆情智库
累计放款突破1000亿元 哈银消费金融发力数字化能力建设
2021-05-20 17:02:00来源: 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 刘才星责编: 周经韬

  国际在线黑龙江频道消息(于灵爽):数据显示,哈银消费金融公司(下称“哈银消费金融”)在开业4周年到来之际,累计放款超过1000亿元,累计服务客户超过1600万人,累计放款笔数超过2500万笔,不良率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作为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哈银消费金融一直秉承“普惠金融”的发展理念,充分运用其股东、牌照、资金、风控、技术等优势为客户提供方便快捷、高效普惠的消费金融服务,始终保持稳健增长。

  哈银消费金融是由哈尔滨银行作为主要出资人发起设立,同时是国内首家获得互联网巨头入股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目前注册资本为15亿元。经过4年的发展,哈银消费金融已经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稳健发展之路。

  精细化运营 打造“平台+自营、线上+线下”联动业务模式

  消费金融作为新兴金融领域,近年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机构进入,这让市场焕发新活力的同时,也让消费金融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差异化经营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四年来,哈银消费金融积极探索多场景多渠道金融服务,不断优化业务布局。在线上服务方面,哈银消费金融一方面运用移动互联建立多平台互为补充的渠道体系,与互联网平台达成深度合作,目前已与度小满金融、京东金融、腾讯、360金融、美团等平台达成合作;另一方面不断打造自营产品体系,丰富产品类型和服务场景。今年2月,哈银消费金融自营产品品牌升级为“哈哈贷”,为用户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个人消费信贷服务。

  在线下服务方面,哈银消费金融布局重点区域市场,目前在北京、深圳、成都等地建立了直营团队,并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依托其数字化能力,线上线下结合,充分依托场景,探索推出“无接触”的O2O绿色信贷服务。

  从服务场景到服务方式,从服务类型到服务质量,哈银消费金融已逐步形成了“线上+线下”、“平台+自营”的联动业务发展模式。

  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报告(2020)》称,随着行业发展阶段和竞争方式的转变,消费金融公司逐渐从市场规模竞争,转向高水平的服务质量竞争。这个过程中,差异化发展、精细化运营、数字化建设成为消费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哈银消费金融的“联动业务发展模式”正是精细化运营和差异化发展的体现,背后所支撑的便是数字化能力建设。

  数字化建设 科技构建客户全生命周期的风险管理体系

  随着消费金融行业竞争方式转变的,对技术能力的要求也在转变。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得数字金融正在加速前行。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更加速了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进程,而哈银消费金融则“早有准备”。

  自成立起,“数字化能力建设”就是哈银消费金融瞄准的重点方向之一。四年来,哈银消费金融不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方面不断探索,获得36项软件著作权,并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证。

  据了解,哈银消费金融目前已自主建设了全渠道获客系统、分布式核心系统、大数据风控系统、智能化运营系统、智能资产管理系统五大核心能力群。

  在数字化技术的风控领域应用层面,哈银消费金融以数据和技术为支撑,打造数字化、智能化风控,深度应用身份识别、活体检测、关联网络、地图切割等技术,建立了以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决策体系,辅以可视化的全效监控,精准、实时洞察客户全链路风险;同时结合以智能运营和效能管理为目标的贷后管理体系,构建了完整的客户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生态。

  目前,数字化正在渗透到各行各业,作为天然与数字打交道的金融行业,数字化赋能金融业务已经进入深水区,由市场前端的线上化逐渐延展到中后台智能化,这对金融机构的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消费金融已经发展10余年,但随着扩大内需和促进双循环已成为当下经济发展的“金规铁律”,消费金融也迎来了新的增长点。

  “我们还是一家很年轻的创业公司。”哈银消费金融公司总裁谢云立表示,作为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哈银消费金融需要坚持以消费者为中心,通过科技赋能不断提升组织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依托场景,实现普惠金融。消费金融是长跑事业,最终看的是风险可控和长期稳健的发展,哈银消费金融会一如既往地坚持“普惠金融”理念,围绕合规发展、数字风控能力建设、极致产品体验、精细化运营四个方向,打造一家“有温度”的消费金融公司。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