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龙江    |     直观中国     |     高端访谈    |     原创     |     名企品牌     |     龙游天下      |     舆情智库
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 哈银消费金融在行动
2021-03-26 10:56:32来源: 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 于灵爽责编: 赵滢溪

  国际在线黑龙江频道报道(于灵爽):作为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的金融业,将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哈银消费金融公司(以下简称“哈银消费金融”)为代表的消费金融公司,也将从公司战略、技术研发、运营理念等方面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

  绿色金融服务体系逐渐完善

  事实上,我国早在2016年便发布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已初步建成了包括界定标准、披露要求、激励机制和产品创新能力的绿色金融业态,已有的绿色金融产品包括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绿色信托、绿色PPP等,其中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是最主要的金融工具。

  在2021年1月召开的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中,明确要求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和激励机制;逐步健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明确金融机构监管和信息披露要求,建立政策激励约束体系,完善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持续推进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等。

  在“十四五”规划纲要和 2035年远景目标中,也提出要实施有利于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的税收政策,大力发展绿色金融。

  可见,绿色金融服务体系正在逐渐完善,绿色金融将会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面向个人用户的消费金融公司,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在“碳中和”目标实现中出一份力,成为消费金融公司需要思考的问题。

  哈银消费金融有关人士表示,“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需要全社会、全行业的群策群力,作为社会经济的参与者,任何企业都要将“节能减排”作为长期目标,同时要成为企业落实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

  哈银消费金融全方位助力“碳中和”

  哈银消费金融作为以“平台+自营”、“线上+线下”联动发展模式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将利用自身科技优势,赋能节能减排。一直以来,哈银消费金融紧盯数字化能力建设,发力自主风控和自主研发。

  截至目前,哈银消费金融已拥有36项软件著作权,6项专利申请受理,并成为全国第二家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资质的消费金融公司。

  数字化能力建设方面,哈银消费金融目前已建成全渠道获客、分布式核心、智能资产管理、大数据风控、智能化运营五大系统群。依托这五大系统群,节约了大量线下工作环节所需要的能耗及纸张。

  此外,AI技术也在业务节能减排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覆盖客服和催收领域的AI智能语音机器人、AI外呼机器人等,提升了电话作业效率,同时还可直接过滤掉无效客户,大幅削减了电话坐席压力,从而减少人工坐席能耗。

  事实上,单纯的线上化并不能完全解决碳排放的问题,数据中心仍然存在高能耗等问题,因此,哈银消费金融也在不断探索更加绿色环保的数据储存模式,逐渐实现系统全面“上云”,减少机器设备用量进而减少耗电量。

  在线下业务方面,哈银消费金融也在积极探索更加低碳环保的展业模式,依托自身的数字化能力,探索推出了“无接触”的O2O绿色信贷服务模式。

  在公司管理层面,节能减排观念也贯穿其中。如公司正在完善节能减排相关制度,推进无纸化办公,鼓励员工上下班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

  哈银消费金融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国的绿色金融仍有很大发展空间,在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都可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互补。

  消费金融作为金融业态之一,因其直接面向个人用户的特点,在实践绿色金融方面需要从实际需求出发,从细节着手,制定可落地、可操作、长期有效的绿色金融方案。

  据介绍,哈银消费金融目前正在从战略层面制定清晰的节能减排目标和规划,接下来将从目标用户、业务场景、业务模式、技术赋能、公司运营等方面全方位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