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龙江    |     直观中国     |     高端访谈    |     原创     |     名企品牌     |     龙游天下      |     舆情智库
助力实现“碳中和” 中信银行加码绿色金融
2021-03-11 17:09:27来源: 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 于灵爽责编: 周经韬

  国际在线黑龙江频道报道(于灵爽):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新的发展格局正在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建设美丽中国,推动绿色发展,已成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一面旗帜。

  绿色发展离不开绿色金融的支持。一直以来,中信银行秉持以金融服务支持绿色发展的理念,积极布局绿色金融,自觉承担起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以金融力量守护绿水青山。

  发展绿色信贷 绿色金融纳入战略规划

  中信银行高度重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将绿色金融业务纳入战略规划,加快绿色信贷业务结构调整。同时,中信银行积极探索绿色业务模式创新,加大对低碳经济、循环经济、节能环保企业转型升级和技术改造,加大绿色信贷的投放力度,提高绿色金融业务占比等,以实际行动推动绿色发展。

  四川内江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就是中信银行加大绿色信贷的典型案例。该项目因为建设周期拉长、设计标准提升等原因,造成资金短缺的问题,难以快速完工。但该市原有的垃圾填埋场已满载,又急需该项目尽快投入运营使用。中信银行成都分行并未在内江设立分支机构,但在得知该项目是内江市的重点民生项目后,积极协调,短时间内给予了3.5亿元绿色贷款,保证了项目的顺利试运营。

  这并非个例。中信银行昆明分行牵头的武钢集团昆明钢铁股份有限公司40亿元绿色贷款,也已于近日完成首笔投放,开启了对武钢股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环保搬迁升级项目的有序支持。

  为规范绿色信贷业务的管理,中信银行专门制订了《中信银行环境和社会风险分类管理办法》,严格控制“两高一剩”等领域的投放,坚决执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引导信贷资源配置进一步向环保型企业倾斜。

 发展金融科技 服务绿色金融场景

  金融科技在绿色金融中的运用,可为金融机构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确保安全性和数据真实性。中信银行手机银行为客户提供线上转账、购买理财、积分权益兑换等一站式服务。正在全新打造的手机银行7.0版,推出“1+5”专属版本服务新模式,以标准版为基础,针对特定客群,提供特色视觉、特色服务和新场景体验。

  目前,中信银行已完成客户中心、营运中心、服务中心等一整套技术平台上线,并以用户需求为核心,探索服务的模式升级、品质升级、生态升级。中信银行还针对个贷业务,实现了包括信用类、抵质押类、预授信预审批类、营销支持类、个贷生活场景和视频面签等多个场景的线上化设计,同时推进了小程序和手机银行的全流程闭环操作,发布了小微版APP。

  目前,中信银行已经为150座城市客户提供专区服务,提供96种属地特色服务,服务涵盖公积金缴费、社保医保等便民服务和属地特色优惠活动。

 保护生物多样性 体现企业责任与担当

  “以前这里的湖水臭气熏天,现在已经清澈见底,集中污水治理做了件大好事。”宣城市扬子鳄湖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开展以来,宣城市居民亲眼见证了扬子鳄湖的巨大改变,纷纷对这项利民工程竖起了大拇指。

  扬子鳄是中国特有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濒临灭绝。为此安徽宣城市设立了“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级繁殖研究中心”,存鳄数已经从当年的200多条增至1万余条,生存环境、湖水治理和排污能力亟待提升。宣城市委、市政府由此启动了“宣城市扬子鳄湖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中信银行马鞍山分行高度关注环保项目,第一时间走访了解该项目情况,并发放了3000万元的固定资产贷款,助力水环境保护及污染治理。如今,扬子鳄湖污染物排放量稳步下降,水环境质量日益好转。

 建设“绿色银行” 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

  2020年,我国宣布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绿色转型的自觉行动,也是推动全球气候治理的责任担当。 而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理念和行动的共同改变。

  中信银行秉持理念先行原则,一直以来积极践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相关部署要求,致力于成为一家绿色银行,融社会责任于企业使命之中,推动绿色金融纵深发展,以金融力量守护绿水青山。

  同时,中信银行在中信集团内率先将“碳足迹”纳入考核指标,积极推进绿色运营相关措施,努力减少资源消耗及污染物排放;始终倡导“绿色办公”,培育和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绿色金融企业文化,提升团队积极开展绿色金融的动力。

  “十四五”期间,中信银行将充分发挥金融杠杆优势和自身绿色文化,为“消除重污染天气和城市黑臭水体”目标贡献金融力量。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