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龙江    |     直观中国     |     高端访谈    |     原创     |     名企品牌     |     龙游天下      |     舆情智库
农作物长势喜人 丰产丰收在望
2020-07-10 09:23:45来源: 黑龙江日报编辑: 于灵爽责编: 冯钰颖

  黑龙江省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系列新闻发布活动保粮食安全专场新闻发布会9日召开,这是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第六场新闻发布会。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王金会做了题为《稳住农业基本盘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的主旨发言;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李连瑞、副厅长孙化库、一级巡视员李世润、总经济师李文德、畜牧处处长李亚立分别就蔬菜保供、县域经济发展、农作物长势及田间管理、农民转移就业、生猪恢复生产等社会普遍关切的农业“六稳”“六保”工作推进情况回答了记者提问。

  王金会说,年初以来,省农业农村厅全面落实“六稳六保”任务要求,统筹新冠肺炎防控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发展、好于预期,进一步夯实了粮食安全“压舱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一季度,全省一产增加值增幅高于全国1.6个百分点;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92元,增长6.3%,增幅高于全国5.4个百分点。

  粮食生产丰收在望。由于今年备耕启动早,各种农作物全部播在了高产期,加之今年土壤墒情好,农作物苗齐、苗全、苗匀、苗壮,是历年来少有的好苗情。同时,6月份以来,全省各地又高标准推进田间管理,目前农作物长势喜人,生育进程与常年基本相当,玉米处于拔节期、大豆处于初花期、水稻处于拔节孕穗期。

  今年6月份以来,全省局部出现强对流天气,但今年受灾面积是去年的五分之一,成灾面积是三分之一,农业农村厅组织专家组及时指导,把损失降到最低。若后期没有大的自然灾害,今年又将是一个丰产丰收年,预计粮食产量将达到1550亿斤以上。

  生猪产能加快恢复。组织各市县落实落靠责任,强化政策扶持,积极招商引资,加快产能释放。上半年,全省生猪存栏1252万头,同比增长14.5%;能繁母猪存栏123万头,同比增长15.2%;生猪出栏826万头,已基本恢复到历史最好水平。外销比重由23%提高到39%。按照现有能繁母猪带仔率、年底前产仔量,年底前可确保存栏1350万头、出栏2100万头。

  特色农业稳步发展。以市场消费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高附加值、高品质农产品,满足消费升级需求。全省大宗蔬菜定植262万亩,食用菌入场38亿袋,鲜食玉米播种201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260万亩,比上年增加80万亩,增长44.4%,比2018年翻一番。水产养殖面积600万亩以上,上半年水产品产量预计16万吨。

  现代农业纵深推进。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运用现代手段,实施水利化、农机化、科技化、标准化等措施,良种、良法、良机、良田相结合,为现代农业插上科技翅膀。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98%,良种覆盖率100%,先进技术推广面积2亿亩以上,新增高标准科技园20个以上,新命名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0个,“互联网+种植业”高标准示范基地达到1741个。目前,高标准农田已建成241.9万亩,完成一产固投30.1亿元。

  绿色发展持续扩大。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加强黑土地保护,严控农业面源污染,打造寒地黑土、非转基因、绿色有机品牌。全省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预计发展到8500万亩。黑土地保护试点面积432.4万亩。落实保护性耕作免耕播种面积1236万亩。落实农业“三减”高标准示范基地面积5000万亩。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2.16亿亩。建立病虫监测点2200个,补贴更换节药喷头10万套,开展绿色防控技术试验56项。

  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强化招商引资,主攻项目建设,突出特色产业培育,选择10个县(市)集中打造食用菌、肉牛两个特色产业集群。一季度,全省县域地区生产总值高于全省2.5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高于全省3.8个百分点;地方税收收入高于全省4.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高于全省5.1个百分点。

  农民收入稳步增长。采取增粮增收、特色增收、牧业增收、就业增收、营销增收、改革增收等办法,打好农民增收组合拳。一季度,生猪养殖拉动农民人均经营净收入近200元。针对疫情期间企业有需求、农民出不去的实际,采取专班推进、政策支持、调度排名、组织输送、平台服务、媒体引导等多项举措,统筹推进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转移就业总量已接近常年水平,将疫情影响降到了最低。二季度末,全省农民外出务工总数为502.1万人,与去年同期一致。

  王金会说,下一步,省农业农村厅将进一步深入贯彻“六保”促“六稳”要求,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六抓”等决策部署,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农业生产,全力以赴抓好粮食安全生产、生猪产能恢复、农民就业增收、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农业农村重点工作,稳固当好粮食安全“压舱石”,稳住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基本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支撑。(记者 张桂英)

  保生猪出栏2100万头

  记者从黑龙江省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系列新闻发布活动第六场保粮食安全专场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上半年我省生猪生产加快恢复,保供成效显著。按照现有能繁母猪带仔率、年底前产仔量,年底前可确保生猪存栏1350万头以上、出栏2100万头以上。

  新闻发布会上,省农业农村厅畜牧处处长李亚立介绍说,今年上半年,我省生猪产能加快恢复。各市县落实落靠责任,强化政策扶持,积极招商引资,加快产能释放,特别是坚持“养殖必保产业安全、必保粪污综合利用、必保屠宰加工”,强化非洲猪瘟防控,全省已连续18个月没有发生非洲猪瘟疫情。上半年,全省生猪存栏1252万头,同比增长14.5%;能繁母猪存栏123万头,同比增长15.2%;生猪出栏826万头,已基本恢复到历史最好水平。生猪外销比重由23%提高到39%。

  推动生猪产业快速恢复发展,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下半年我省将采取六方面有力措施:认真落实省负总责工作要求,压实落靠市县责任,定期调度通报生产任务完成情况,深入一线开展现场督导检查,推进工作落实;抓好新建、改扩建规模猪场建设项目,推动大企业带动中小养殖场户,以大带小,共同发展。全面释放新建成71家大型猪场400万头生猪产能,加快释放56家在建猪场220万头生猪产能;兑现疫情期间生猪稳产保供奖励资金,落实落靠国家下达的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规模猪场贷款贴息、生猪政策性保险补贴、规模猪场改扩建各项扶持政策;积极主动,靠前服务,加快推动国内大型生猪养殖企业在我省新建800万头规划落地,积极推动境外企业投资建设生猪一体化项目意向落地;继续落实非洲猪瘟防控26条关键措施,开展生猪违规调运专项整治,强化日常监测排查,加强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巩固非洲猪瘟疫情防控成果,确保重大动物疫情稳定;加强生猪生产和价格监测,研判生产形势,稳定行业预期。深入基层指导服务,推广关键适用技术,引导养殖场户补栏增养,提升生产效率和生产水平。(记者 黄春英)

  县域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水平

  在9日举行的黑龙江省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系列新闻发布活动第六场保粮食安全专场新闻发布会上,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孙化库回答记者提问,介绍了在常态化的疫情防控形势下,省农业农村厅将如何加快推进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年初以来,受突如其来的疫情影响,我省县域经济指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经过全省上下共同努力,积极克服下行压力,县域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高于全省水平。孙化库介绍,今年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目标是:继续保持县域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地方税收收入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态势,今年地区生产总值超100亿元的县(市)保持在25个左右。

  为了完成该目标,省农业农村厅将重点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一是抓好规划引领,要在高质量完成好即定任务,做好“十三五”收官的同时,组建专班,深入谋划,编制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引领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二是抓好投资拉动,围绕发展立县主导产业,打造县域发展生长极,全力推动招商引资上项目,充分运用好政府债券和社会投资,引导要素资源流向县域和农村,支撑县域经济加快发展。三是抓好集群培育。以建设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万亿级产业集群为目标,加快培育水稻、玉米、乳、肉等4个千亿级产业、38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和肉牛、食用菌两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四是抓好政策落实。落实落靠省委省政府《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财税、招商、金融、土地和电力等11方面政策措施,营造优良的县域经济发展环境。五是抓好组织推进。坚持开展县域经济工作考评,组织县域发展交流“擂台赛”,加强县域简报刊发、数据通报、典型推广,进一步营造全省县域比学赶超、竞相发展的良好氛围。(记者 宋晨曦)

  加强田间管理赢得丰收主动权

  在黑龙江省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系列新闻发布活动第六场保粮食安全专场新闻发布会上,省农业农村厅一级巡视员李世润就如何加强田间管理,确保今年农业丰产丰收作了介绍。

  李世润介绍,今年土壤墒情好,雨水调和,温度适宜,全省农作物长势良好,是近年来少有的好苗情。目前,四大作物生育进程与常年基本相当,又将是一个丰收年。

  7、8月份是农作物快速生长的关键期,抓住了这个时期的田间管理,也就是抓住了产量、保住了质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作物田间管理工作,6月份以来2次组织召开加强农作物田间管理视频调度会议,省农业农村厅也下发了多个措施意见,推进田间管理工作,铲趟增温、防病健身、灭草增光、施肥促长。

  下一步,要立足“加强田管、防控病虫、防灾减灾”,进一步提高田间管理水平,为夺取全年丰收打下坚实基础。将重点抓好四件事:一是加强旱田管理。围绕玉米保粒数、增粒重,大豆保荚数、攻粒重,强化中耕铲趟,散墒增温,消灭杂草,增强土壤蓄水保墒和排水渗水能力。分类追肥,加速农作物生育进程。对部分低洼易涝地块、已出现明水地块,及时组织人力和机械力量疏通田间沟渠,加快排水散墒,减轻内涝为害。二是加强水田生产。坚持促控结合,合理控制水层,施好穗肥,保成蘖、保穗数、攻大穗、攻粒数、攻粒重,保产量。重点抓好浅水灌溉,追施穗肥,促进发育。三是做好病虫防控。主要是要看住虫、看住病、看住草,加强病虫监测预警,提早制定防治预案,实施统防统治、群防群控,确保小发生不蔓延、大发生不成灾。尤其要加强对玉米螟、大豆蚜虫、水稻二化螟、稻瘟病等重大病虫害的防控。四是强化指导服务。省农业农村厅已经组织干部和农技人员下沉指导,还要组织各地农业农村系统干部和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搞好指导服务,确保通过高质量的田间管理,赢得粮食丰收主动权。(记者 吴玉玺)

  “挂锄期”新增农民转移就业100万人

  眼下,正值“挂锄期”,很多农民都会利用这一段时间就近或外出打工。在黑龙江省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系列新闻发布活动第六场保粮食安全专场新闻发布会上,省农业农村厅总经济师李文德就如何做好农民转移就业作了解答。

  李文德介绍,为了有效利用这段100天左右的农闲时间,加快农民劳务就业,省农业农村厅在全省启动了“挂锄期”农民转移就业专项行动,专门制定了实施方案和具体的指导意见,以就近就地就业为主,以打零工、打短工为主,继续扩大农民转移就业规模,目标是:“挂锄期”全省新增农民转移就业100万人,劳务收入超过去年同期水平。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全面建立县级劳务服务组织、乡镇服务站和村级联络员工作体系,及时掌握农民就业意向,并建立微信群。由各级服务组织多渠道联络用工单位,获取用工信息,及时发布,快速对接。

  拓宽农民就业渠道,组织各地重点拓宽8个方面的渠道:一是加快工程项目建设拉动用工。二是拓展龙头企业等各类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用工。三是发展规模化养殖、设施农业、合作社等增加农业内部用工。四是鼓励支持农民发展小作坊、小流通、小运输等实现就业。五是积极培育零工劳务市场,提供必要的场所服务,让更多的农民打零工、打短工。六是发展乡村集市贸易,县乡都定期定点组织集市,鼓励农民参与。七是支持农民发展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八是扶持返乡农民创业。对有创业意愿的,协调有关部门,落实创业补贴、金融、土地、税收等方面支持政策。

  抓好政策扶持和宣传发动,落实好农民转移就业各项补贴政策。广泛宣传发动,特别是向暂无就业意愿的农民提供政策咨询和就业指导,动员转移就业。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能培训,增强务工针对性。逐步扩大整村、整乡、整县劳务输出影响力,培育区域劳务品牌,促进劳务输出,增加农民收入。(记者 吴玉玺)

  落实政策保障龙江“菜篮子”

  年初以来,我省克服疫情影响,全力保住了蔬菜安全。目前,蔬菜迅速恢复生产。9日,黑龙江省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系列新闻发布活动第六场保粮食安全专场新闻发布会召开,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李连瑞就下一步如何确保龙江蔬菜供应和质量安全方面回答记者提问。

  李连瑞介绍,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按照省委省政府落实中央提出的“六稳”“六保”工作要求,省农业农村厅积极推政策、强措施、优服务,全力保障蔬菜供给和产品质量安全,实现了疫情期间蔬菜保供稳价的目标。下一步,农业农村厅将继续围绕蔬菜保供和安全,做好三项工作。

  一是强化政策支持。推进护农惠农“黄金十条”落地,对在疫情期间,扩大产能、平价供市的92家蔬菜生产经营主体,拟给予奖励补贴。同时协调信贷和担保机构,对19家资金周转困难的规模生产经营主体给予近1.8亿元信贷支持。发挥全省标准化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建设贷款贴息政策资金杠杆撬动作用,在2019年全省新增冷储设施10万平方米,实现增值4~5亿元的基础上,积极争取资金对新建蔬菜棚室、田间预冷设施等通过先建后补的方式给与奖励支持。在几个食用菌生产大县连续三年每年给予一定的中央财政资金支持,打造黑龙江食用菌优势产业集群。发挥已建蔬菜设施效能,延长蔬菜供应周期,增加市场供给。实现地产蔬菜过库延保、过库增值。二是强化基地建设。夯实哈尔滨、牡丹江、大庆大棚番茄产业基地建设,提升绥化鲜食玉米黄金产业带效能,做精做强油豆角产业带,做大西甜瓜特色产业基地。在充分保供的基础上,实现蔬菜外销200万吨的生产目标,带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三是强化技术服务。加大对菜农技术培训力度,以指导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记者 宋晨曦)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