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线上备耕”,种田也有“云服务”

2020-02-27 09:24:31|来源:新华每日电讯|编辑:刘才星|责编:孙东临

  农业基本盘稳定,就有了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底气。

  春耕备耕直接关系一年的粮食收成。全国粮食总产逾九分之一来自黑龙江省。当前,黑龙江省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提高备耕质量,确保粮食产能稳定在1500亿斤以上,当好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科学备耕助力增产增收

  农历二月二过后,黑龙江垦区八五四农场种粮大户吴进堂十分忙碌,和往年备春耕不同,今年他“宅”在家里当起了“分析师”。每天吴进堂的女儿从网上下载粮食期货走势、国家惠农政策等资料,他据此调整今年大豆、玉米的种植面积。

  今年53岁的吴进堂是八五四农场第13作业站家庭农场场长,从1998年开始承包3000多亩耕地,经过20多年发展,通过土地流转现在经营1万亩耕地。最近一些年,吴进堂每年向国家交售商品粮1000万斤。

  在吴进堂家客厅茶几上,有一份材料,上面写着6000亩玉米种植规划、4000亩大豆种植规划,后面还附着一些种植技术和用肥事项等。

  “控制化肥施用量,减少成本还能环保。”吴进堂说,这两年通过增加生物肥施用,玉米从品质、产量、价格都有所提升。去年,他拿出360亩玉米做实验,选用四种生物肥,每亩减少化肥施用量20%以上,产量增产10%以上,每斤还多卖1分钱。

  吃到科技带来的甜头,今年吴进堂定好规划,扩大生物肥施用面积达到5000亩,占他经营土地的一半,预计减少化肥用量40吨。

  2019年,黑龙江省农业“三减”(减化肥、减农药、减除草剂)高标准示范面积超过4000万亩,今年将增加至4500万亩。来自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的消息,今年该省农作物播种面积将保持在2.2亿亩以上,其中粮食作物2.1亿亩以上,将呈现水稻稳、玉米和特色经济作物增的“一稳两增”趋势。

  全程服务破解备耕难题

  黑龙江省兰西县充分发挥土地托管等社会化服务的资源集约优势,组织服务主体与大型农资企业,线上对接解决农资储运问题,全县50万亩托管地块生资集中采购预计将节省约2000万元。

  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稳住农业,越要确保粮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农资企业复工复产滞后、农资运输受阻、余粮销售难。特殊时期,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加强服务力度,指定专门处室为农资企业出具民生保供企业资质证明,会同铁路等部门,建立农资运输协调机制,破解铁路货站积压化肥转运难……

  截至2月21日,黑龙江全省40个铁路货站原待卸车1116车7万吨,已完成卸车总量的69.8%,原落地待取296车1.9万吨,已取走待取总量的73.3%。

  “这回放心了,要不然我天天惦记地里这点粮食卖不出去,农场真是帮了大忙。”近日,黑龙江垦区洪河农场第五管理区种植户赵海迪将去年余粮卖给了一家粮食贸易公司。

  春节过后黑龙江粮食购销滞后,部分地区余粮难售。为最大限度让余粮变现,加快春耕生产进度,近日,中储粮黑龙江分公司与黑龙江省粮食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黑龙江省分行联合下发了《关于有序恢复秋粮收购工作的通知》。

  据中储粮黑龙江分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建三江、创业、佳木斯、鹤岗、鸡西直属库辖区的12个收储库点已恢复最低收购价稻谷收购工作,其他收储库点将于近日在当地疫情防控指挥部的指导下陆续开秤收购。

  备耕“云服务”抢进度争主动

  “农时不等人,错过农时就是灾。”特殊时期,“线上备耕”被越来越多的农民接受,“宅”家就能享受“云服务”。黑河市众益粮食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线上预订了今年的农资,合作社负责人说,往年这个时候串农资店,今年逛网店。

  备春耕生产一朝主动、全年主动。黑龙江省延寿县农业部门利用“云上智农”等平台,把全县有资质的农资经销商信息通过微信等方式提供给农户,各乡镇网格小组收集农户农资需求信息,提供给供应商备货,并安排配送车辆配送,确保农户足不出村就能购买到所需农资。

  黑龙江省农科院组织专家围绕政策、气象、技术、市场等方面制作各类课件70多个,通过多种线上渠道开展培训。仅玉米种植技术科普动漫,点击量就超过16万人次。

  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一级巡视员李世润说,为减少聚集,黑龙江省16个产业技术协同创新推广体系,17名首席专家480名科研推广专家,通过微信群、专家视频讲解、视频直播等形式,开展远程农业技术培训及指导服务。

  近日,黑龙江省下发了《关于疫情防控期间强化网上农资备耕的通知》,提早启动、抓紧组织种肥药等各类备耕物资货源和下摆。目前,黑龙江全省已有4969家农资生产企业和经营门店参与网上订货销售,农民已通过网上订购种子5.07万吨、农药3539吨、化肥26.9万吨、农膜3598吨。(记者李凤双、王建、杨喆)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