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线赛农时 播种新希望——产粮大省黑龙江别样“备耕图”

2020-02-19 17:39:38|来源:新华社|编辑:刘才星|责编:孙东临

  农时不等人,春耕备耕忙。在这个特殊的春天,农民与疫情赛跑,不误农时,播种希望的种子。产粮第一大省黑龙江当好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一幅别样的“备耕图”在广袤的黑土地上徐徐展开。

  农活怎么干?戴口罩分散作业

  17日早7时许,黑龙江省勤得利农场262名支援备春耕的志愿者亮出“红袖标”,戴着口罩奔向管理区田间地头,帮助未返程的种植户清雪、扣棚、拉运生产生活物资,一派备耕繁忙景象。

  在第二管理区,18名志愿者分组后,迅速投入清理水稻育秧大棚基地积雪的工作中。勤得利农场场长邢卫国说,受疫情影响,部分种植户还没有返回农场,为了不误农时,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发起了这次志愿活动,提前做好清雪扣棚工作。

  去年冬天以来,黑龙江省降雪次数多、雪量大。针对当前疫情和备耕需要,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出台备春耕指导意见,要求各地提早做好准备,在具备清雪条件后,第一时间组织稻农采取分散作业的方式,做好清雪扣棚工作,为育大苗、育壮苗打下基础。

  在三江平原大地,尽管广袤的黑土地还未解冻,但春潮涌动。在黑龙江省富锦市东北水田现代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刘春正在检修农机。据他介绍,50多台套水田打浆、插秧机械将在20天内全部完成检修任务,为水田生产顺利展开提前做好农机保障。

  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达乡洋葱产业专业合作社社员们为抢抓农时,已开始撒籽育苗。疫情期间,合作社社员分散干活,每天出工、收工时,进行登记、测体温、消毒。合作社理事长颜世伟说,在全面保证社员及务工人员安全的前提下,要全力抓好备春耕生产。

  农资好买吗?网上订有保障

  春播一粒种,秋收万颗子。当前正处在疫情防控的关键阶段,也是春耕备耕的关键时节,农时不等人。“我们农业部门利用QQ、微信等互联网媒体工具开展备耕相关工作,做到既不耽误备耕生产,又不扰乱防疫大局。”北大荒集团红五月农场有限公司生产科负责人赵锋说。

  为降低人员聚集传播疫情风险,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黑龙江垦区按照防控要求,实行“不见面”管理、服务,利用网上办公指导种植户科学选购农资。

  黑龙江省五常市种植户王百清尽管还待在家里,但今年的农资已有了着落。他通过网上预订了2万多斤化肥。“过段时间用化肥时,商家就直接送到地头,不会影响春耕生产。”王百清说。

  作为黑龙江省农资销售主渠道,黑龙江省供销社正抓紧备货,全力做好农资市场保供稳价工作。倍丰集团公司是黑龙江省供销社直属企业,其化肥销售量占到黑龙江省的一半以上。

  倍丰集团总经理助理齐协力说,目前公司正在千方百计组织货源,扎实做好化肥等农资的储备工作,确保春耕不受影响。黑龙江省供销社经济发展处处长孙晓辉介绍,今年黑龙江省供销社还推出网上订购农资服务,农民通过惠丰农资网就可以在家订购农资,送货上门。

  来自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的数据显示,目前黑龙江省种子、化肥、农药等物资供应充足,与往年持平,主要农作物种子已备12.57亿公斤,化肥供应量200万吨左右,农药已到货9000多吨。

  备耕资金能贷到吗?大数据助力金融

  53岁的张士海是黑龙江省绥化市庆安县同乐乡水稻种植大户,让他最担心的是拿不到贷款。备耕生产资金需求大,今年1月中旬,他向当地一家银行申请了20万元贷款。

  随着疫情发展,张士海的心越来越凉。他在家天天盼着银行贷款经理打来电话。因为如果银行不及时放款,他先期给农资商店交的几万元订金就可能损失,今年的水稻就种不成。

  近日,张士海接到银行电话,贷款办下来了。“心里像一块石头落了地,这下放心了。”

  给农业金融插上科技的翅膀。在疫情防控这个特殊时期,针对农民备耕资金需求,黑龙江省通过农业大数据与金融科技相融合,激活农村沉睡的土地资产和信用资源,与银行共同推出了网络办理农业贷款方式。通过这种方式,目前黑龙江省相关银行已授信贷款额度55.59亿元,到位资金53.64亿元,缓解了农民备耕资金压力。

  黑龙江省木兰县的刘海涛经营着家庭农场,今年他盘算着准备种地2200亩,主要是水稻、玉米和经济作物,可是算了一下手里的积蓄,购买农资还差几十万元。

  刘海涛在手机上打开一款“地押云贷”App,点开贷款产品列表,选择贷款产品种类……经过简单操作,就办理了58万元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

  疫情发生后,线上贷款方式成了邮储银行黑龙江省分行三农金融服务“主力”。该行利用远程办公、电话对接、视频指导,帮助农户和涉农商户足不出户即可办理贷款,目前已发放备春耕贷款10亿多元。(记者 李凤双 王建 杨喆)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