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拜泉县新生乡光复村初步形成生态循环产业链

2019-08-15 16:04:00|来源:黑龙江日报|编辑:吕丹丹|责编:赵滢溪

  原标题:从“雁项目扶贫”到“雁产业循环”拜泉县新生乡光复村初步形成生态循环产业链

  光复村的产业链

  齐齐哈尔拜泉县新生乡光复村距离县城和乡镇较远,交通不便,多年来,没有成规模的养殖业,也没有自己的特色农产品。黑龙江省直机关工委驻村工作队经过多方调研,选定了“养雁”这个扶贫项目,最初村民并不感冒,因为这个村从来没有养过雁。怎么养?卖给谁?会不会被山狸子一锅端?村民对于这个项目心存疑虑。

  工作队培养村民曲立作为雁致富带头人,集中养殖大雁。从2018年7月至10月,三个多月,从购买雁雏到出手,500只大雁成活467只,曲立赚到2万多元,还带动了4户贫困户务工增收。今年光复村改变养殖思路,变集中养殖为分散养殖,从1户到10户,而且这10户都是贫困户参与养殖,其他村民也在纷纷报名要加入养雁的队伍。养雁致富的辐射效应在光复村发酵,不但光复村在养雁,其他驻村工作队也来“取经”,在别的乡村发展养雁扶贫产业。与此同时,光复村还迈出了乡村振兴的第一步,通过养雁收集雁粪,建粪便发酵池,施雁肥于绿色小菜园……一条闭合的生态循环产业链条日渐形成,乡村环境整治也在悄无声息中启动……

  去年这个季节,拜泉县新生乡光复村村民曲立家养殖大雁500只,3个月赚了2万多元,还带动了4户贫困户增收6000多元。今年,曲立不再发展大雁养殖了,村里10户贫困户却“津津有味”地养起了大雁。致富带头人不养雁了,集中养殖变分散养殖。面对记者的讶异,黑龙江省直机关工委派光复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张博韬说,去年说服“曲老师”养雁费了一番口舌,今年力劝他不养大雁,集中精力教村民养雁,也着实费了不小的力气。

  再次走进光复村,养雁小产业给村民带来了思想大变化。“志智双扶”,寓教于“养”,“发酵雁肥”,寓“治”于“收”,在脱贫后的光复村初见端倪。

  “一只雁”的接续效应

  大雁还能养?养大了不就飞了吗?你看曲立那雁养的,那是给山狸子养的……去年工作队经过多方调研选择的养雁项目在村里引发了热议,热议中几乎没有正面声音。

  张博韬说,当初选择养雁项目,立足于“一小一大”,即投资成本小,影响大;立足于“一短一长”,即效益周期得短,作用效果要长;立足于“一繁一简”,看起来可能繁琐些,但是实际操作上要简单,不能有太高的科技含量,否则村民学不来;立足于“一实一虚”,要产生实际效益,让村民见到现钱,驻村工作队在背后支持,虚以应变,着意让村民自主发展。目前看,养大雁这个项目在村里立住了,拜泉县很多乡镇都来学、来问,这个项目是实实在在的,可见、可学、可模仿,可复制、可推广、可预见形成规模后更为美好的发展前景。

  养雁致富带头人曲立赚到钱了,今年还没等工作队张罗,村民就纷纷找上门来,“强烈要求”养雁。

  光会养雁还不行,还要能销售出去才行。今年春天,张博韬和队员早早与去年雁雏采购基地——拜泉县爱农乡的创鑫牧业联系,谋划今年的“养雁”、“销雁”大计。“去年养雁这个基地包销,今年这个基地的销售下游出现一些问题,我们也跟着改变养殖思路。面对村民的热情,我们考虑量力而行,但为了让更多村民参与进来,我们改集中养殖为分散养殖。在销售上依托村属公司。”张博韬说,发展扶贫产业要稳扎稳打,今年先抓了100只雁雏,分给10户贫困户,由村属公司包销,市场价150元一只,公司给170元一只。这是光复村今年的“养雁计划”。

  这100只雁雏是曲立和工作队一起选购回村的,“没有那么多雁雏不够养,可贫困户先来,我今年作技术指导。”曲立说,曲立的角色转换了,但仍是养雁的致富带头人,选雁雏的时候挑得特别精心,像给自己家选雁一样。

  其实,养雁是工作队几拨人付出了心血的项目,从队员张海峰、李宏宇、张亮,今年又加入了新的队员牟曦东,张博韬说,有的队员任期已满回归了,但对于这个项目总能说出好多故事,比如:“大战山狸子”,迎战八级大风和强降雨,这是工作队一点一点发展起来的项目,有感情。去年队员李宏宇和曲立一起在雁舍看雁,腰病都累犯了。

  “一只雁”的辐射效应

  “我们去抓雁的时候,哈尔滨工业大学驻村工作队也来取经,今年他们在龙泉镇同乐村开始试水养雁这个项目。”张博韬说,这个项目可复制,目前看这个项目的带动作用在光复村体现得非常明显。新抓来的100只雁雏,每只70元,利用项目收益金采购,免费提供给10户贫困户饲养。雁刚进村没几天,就引起了很大反响,不少村民来村里找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强烈要求”养雁。

  光复村村支部书记王志伟说,光复村位于拜泉县新生乡西北部,距乡里5公里,下辖8个自然屯,全村776户2355人,常住人口约233户578人,贫困户59户。现有8户12人未脱贫。养雁让光复村有了产业发展新思路。“我们一一登记,现在有养殖意愿的还有17户,面对村民的热情,我们正在研究要不要上马第二拨养雁。”

  雨天走进贫困户王金龙家,60多岁的老两口精心饲养着9只大鹅和10只大雁,“这雁和鹅已经合群了,养雁好,它比鹅吃得少,我和老伴儿割草拌着玉米面喂,长肉挺快,村上公司总经理姜海军说了,这10只大雁能赚1000多块钱呢。要是能多给些雁雏就更好了。”

  姜海军是驻村工作队帮助成立的村属公司——光复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也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姜海军说,去年销售免耕播种机为村集体赚了8000多元,今年进行了先进种子实验,试种了12个甜玉米品种共30亩地。工作队帮着请农科院的专家给村民讲课,就是为了让村民广开思路,多些致富的道道。养雁包销,这是村属公司的承诺。

  “一只雁”的链接效应

  在贫困户王宝军家,记者注意到大门口有一处红砖砌的化粪池。“村里说了,大雁粪要回收,建化粪池就是为了回收雁粪,卖雁的时候必须上交雁粪。”张博韬说,光复村已经是贫困村出列村,如何链接乡村振兴是光复村面临的课题。乡村振兴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设美丽乡村,引导村民尝试适宜本地发展的养殖产业。养雁在光复村算是破冰之旅。

  驻村已是第三个年头,张博韬对于产业发展感悟良多。产业是乡村发展的根本,要找“准”产业,“找不准”就难免“急急上马,急急下马”。产业要大小适中,长短适宜,要有效、要适用、要被接受,而且要“生态”,产业“成功”后,再不断延伸产业链;帮助村里选产业,要把“村思维”弄清楚,用“村思维”引导,自下而上,上下联动,延续村思维的“纹理脉络”;乡村振兴不是简单地给予,要考虑村民的风俗习惯、需求喜好、利益倾向,重在培养土生土长的致富带头人,用示范效应调动村民的积极性,激发村民竞争心理和脱贫致富的欲望;乡村的美不仅美在产业发展和农民兜里的收入上,也美在环境上;农村脏乱差问题突出,一方面是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另一方面是环境污染严重,特别是大多数农民群众适应和习惯了“污染的环境”。给养雁户建化粪池就是环境整治第一步,旨在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搞养殖业生态污染是瓶颈,粪便处理是难题。通过建化粪池,引导村民改变污染环境的坏习惯,这是一种“减排减污”、“防污治污”理念的渗透。收集雁粪,发酵后用于发展环保生态小菜园,一个闭合的产业链在光复村开始萌芽。

  今年,光复村还将进一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利用冷冻冷藏库为村集体增收,一笔笔地勾勒美丽乡村图景。光复村一点一点发生改变,村民思路也在潜移默化发生改变。“志智双扶”寓教于“养”,帮助贫困户树立起“自我脱贫”的斗志,指引村民沿着切实可行的致富路径,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赚取财富;“发酵雁肥”寓“治”于“收”,用四四方方的化粪池,用轻轻松松的集中“收”,把“生态宜居”、“治理有效”悄无声息地润于其间,这,便是光复村迈向乡村振兴的步伐。 (记者 董新英)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