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10多年的“老站香瓜”又回来了

2019-07-15 11:00:54|来源:哈尔滨新闻网|编辑:吕丹丹|责编:赵滢溪

  200多年前,尘土飞扬的古驿道,邮差翻身下马,换乘间隙吃一个甜脆的香瓜解渴消暑。

  20多年前,这个村子的香瓜占全县70%的市场,瓜熟时节,农民卖瓜的车辆首尾相连。

  这里是通河县三站镇老站村,在清代曾是崇古尔库驿站,沙土岗地成就了传奇的“老站香瓜”。后来,种瓜的人越来越多,全村的旱田几乎都种了香瓜,一哄而上加上不讲究科学轮作,“老站香瓜”于1996年鼎盛后开始走向衰落,2003年在市场上绝迹,至今已有10余年之久。

  今年,老站村后岗地和庭院内又开满了黄花,“老站香瓜”回来了。这回,不仅成立了香瓜种植合作社,注册了品牌商标,每个种植户还能从镇里领千元奖励。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962bd40735fae6cd70c5878b910f2e2143a70f23

  老站村的“瓜甜礼夏”宣传牌

  “香瓜书记”的种瓜情结

  走进三站镇老站村,一块醒目的大牌子立在村口,上面写着“瓜甜礼夏”四个大字,这是周普金精心措辞得来了。在心底里,他把脆甜的香瓜当作献给夏天的礼物。

  周普金今年66岁,是老站村党支部书记,他与“老站香瓜”渊源颇深。还是生产队那会儿,老站生产队的香瓜就很出名,周普金在队里负责培育柿子苗、瓜苗。1983年后,周普金带着技术自己搞起了种植,当时他家的柿子和香瓜堪称村里独一份,在那个劳力少、市场窄的年代,周普金靠经济作物种植养活了一大家子人。

  粮食不好卖,陆续有好多人动了种瓜的心思,他们都来找老周请教,老周毫无保留,耐心传授技术,村前村后的黄花逐渐连成了片。农民们靠卖瓜富起来,他们都推举周普金当村委会主任,后来他当了村党支部书记,带领大家一起向前奔。

  看到村民们的热情,周普金心里高兴;望着漫山遍野的黄花,他又有些担忧。农业老把式都知道,种植要轮作,重茬、迎茬都不行,如果全村旱田地都种满了瓜,明年还往哪种?老周将想法讲给村民,可大家看到种香瓜收益高,都不肯听他的。还有人说,老周有私心,怕别人顶他家的瓜。

  1996年开始,老站村的香瓜开始成片死秧,接下来的几年愈发严重,一亩地剩不下几棵苗,结出的香瓜口感也大打折扣。周普金请教了农业专家,得知这叫枯萎病,是土壤传播真菌造成的,只危害香瓜、西瓜,目前尚无有效抗病方法,只能停种轮茬。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d52a2834349b033b7f58bb998b7217d6d739bde6

利用育完稻苗土地种植的“老站香瓜”再有一个月就能上市。

  闲置小菜园解了轮作难题

  按照农业专家的指导,香瓜需要5—7年轮作期,才能杜绝枯萎病。村民们全都傻眼了,悔不听老书记的话。周普金之前预留了部分地块以备倒茬,但只坚持了四五年,也种不下去了。

  除了严格的轮作期,香瓜种植尤其怕药害,前一年种大豆的地,第二年种香瓜肯定长不好,瓜地临近豆地,豆地杀虫的时节正是香瓜开花期,如果有农药飘过来,就会造成香瓜大量减产,要种瓜必须得“玉米茬”。老站村水田多旱田少,水田6000亩,旱田只有550亩,这么少的旱田,按照科学种植,根本轮作不开。

  老站村有老站、新立两个自然屯,共310户村民。近年来,随着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常住人口不足一半。各家各户闲置下来的菜园让周普金眼前一亮,老站村菜园大,每家都有两三亩,全村的菜园加起来,比旱田地都多。周普金选了5家闲置菜园,种满了香瓜,绿油油一大片地,遍开黄花。此外,周普金还从邻村流转了近百亩土地,用做倒茬备用地。

  “老站香瓜”有了注册商标

  经历了从辉煌到衰落,老站香瓜终于又回到了科学种植道路上来,秉承古法种植是品质的保障,鸡粪培肥、黄豆沤肥这都是必不可少的,更离不开三站镇政府的主导和扶持。

  三站镇负责该工作的张洪伟介绍,今年年初,三站镇将“老站香瓜”列入“一村一品”,为了鼓励农户恢复种瓜,镇里对每个种植户给予1000元奖励。在“党员变能人、阵地变基地、生态变产业”的“三变”创新发展路径之下,全力推进“瓜甜礼夏”特色产业村建设,注册了“瓜瓜叫老站香瓜”品牌商标,还成立了老站村瓜菜合作社,本村5处庭院种上了香瓜,村后岗地种了7亩地香瓜,恢复种植的12户村民成了合作社的首批成员。

  “每亩地按3500斤产量算,20亩地就是7万斤瓜,凭借皮薄肉厚香甜清脆的品质,老站香瓜卖价可达其他香瓜的两倍。”虽然种植量和曾经的辉煌没法比,但张洪伟对如此开局很满意:“老站不仅是古驿站,还曾是县衙所在地,可以说先有老站,后有通河。凭借老县衙文化底蕴和乡亲们奔富的劲头儿,‘老站香瓜’一定会走得更远,叫得更响。”(文/摄 罗彦坤)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