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三江管理局:做好“三强化”推进智慧农业

2019-06-12 09:15:05|来源:黑龙江日报|编辑:吕丹丹|责编:赵滢溪

  今年,建三江管理局进一步明确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提出以提高科技研发成果转化收益,推进智慧农业工作目标,通过强化科技园区建设、强化农业技术推广、强化农业领域人员培训,切实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9年,全局共推广优质特色水稻面积470万亩、订单种植面积230万亩。应用“两减一控”面积549万亩、侧深施肥面积400万亩、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00%,累计降低生产成本1.3亿元。

  强化园区建设做强现代农业

  在建三江管理局,有多支朝气蓬勃、富有创新精神的科技研究团队。七星农场北大荒国家级科技园区研究团队、前进农场的王丹团队、红卫农场的何培雄创新工作室等,都是通过管理局引进的农业领域的科研人才。他们为促进寒地水稻节本增效、利用集成技术开展数字农服等方面,进行着研发和创新。

  围绕如何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管理局通过开展“一轴七区三带”建设,不断强化科技园区创新水平,依托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平台,分别创建了博士、院士工作站,并与中国农大、东北农大、八一农大等高校联合开展农业科技园区增比进位、提档升级活动;借助前沿领域的科研资源,进行了优质稻抗倒伏技术、害虫远程监测预警系统研究、一次性安全除草剂剂量优化等8项产学研合作,进一步提升科技园区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和产业新动能的引领作用。

  截至目前,管理局已落实重点试验项目55项,涉及试验点137处,为新技术的开展及应用提供了详细的数据库。同时,管理局还启动了“水稻生产物联网技术应用与示范”项目,并申报了两个国家星火计划项目。

  强化农技推广助力现代农业

  为破解制约“科技兴农”战略在实际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今年,管理局依托15农场科技园区,深入落实推广水稻侧深施肥、振捣提浆试验、遥感精准施肥、水稻旱直播等科技试验示范项目296处。并根据农业的发展特点、市场需求变化和农业技术推广规律,建立了农业科技创新评价激励考核办法,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予以奖励,旨在充分激发广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开拓进取的工作干劲。在今年春播生产工作中,浓江农场农技人员通过引导广大种植户采用生物可降解膜进行覆膜机插,有效提高积温、降低肥料用量、减少人力成本。前锋农场通过引入农业航空企业进行无人机条播作业示范推广。该项技术以“空中飞客”为载体可将芽种精准喷射到水面下0.5厘米的位置,不但减少了起苗、运苗、插秧等常规操作对秧苗的二次伤害,而且跨越了前期浸种催芽、育苗、移栽等春播生产环节,可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提高3~5倍作业率,让广大种植户切实感受到科技发展带来的实惠。

  为有效解决种植户在安装、更换新设备过程中资金压力,管理局积极协调和鼓励各农场采取国家补贴和农场补贴相结合的方式,降低新技术应用成本,打消了群众的后顾之忧。今年,洪河农场引进的无人驾驶高速插秧机系统,从根本上促进了垦区农业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强化人员培训壮大现代农业

  “这些智能设备在田间精确走位,精准播种,真是太不可思议了!”在管理局举办的一场农业新技术应用现场示范观摩会上,与会人员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为提高插秧标准,推进插秧进度,在春播生产中,管理局联合科研企业开展了一场特殊的现场观摩会,在红卫农场第一管理区的一块水田中,来自黑龙江省内多家农业智能设备制造企业组成的12支无人化的搅浆、整地、插秧、施肥施药工作团队,联合完成500亩试验田无人作业任务。通过试验示范,现场人员对高新前沿科技有了更直接的认知,为下步推广新技术做充足的准备。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关系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近年来,管理局始终把种植户作为农业生产的主体力量,在整个农业技术推广中将提升种植水平作为首要工作任务,采取冬季农闲期与重点农时阶段性分时分片培训,利用电视、广播、讲座、集中办班等方式,进一步提升种植户科学种田的综合能力,也有效提高培训成果转化率。管理局外聘农业科技专家百余人,组织各农场相关部门开展逐级培训,按照农业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接受新鲜知识的能力,将各农场农业负责人、技术人员、科研人员、种植户分解为4个培训阶层,累计投入1161万元,有针对性地进行科普培训活动69次、科技推广128项、科技示范68项、科技实验342项。目前,管理局科技贡献率已提高至76%,科技成果转化率提高至93%。(高鹏飞 杜宇华 记者 吴树江)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