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万条蚯蚓日食垃圾6吨

2018-08-07 10:54:57|来源:哈尔滨日报|编辑:吕丹丹|责编:刘征宇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绿色龙江

  在哈尔滨东郊的宾县永和乡,有一家“蚯蚓工厂”。这里生活繁殖着1200余万条蚯蚓,每天可吃掉禽畜粪便、秸秆等农业废弃物6吨,相当于这些蚯蚓的总体重。近日,记者探访了这家“蚯蚓工厂”。“蚯蚓工厂”的全称为“生态循环农业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是由宾县和裕生物技术开发公司和东北农业大学共同成立的校企合作项目。该项目通过应用东北农大资源与环境学院周东兴教授的蚯蚓生物工程技术,可解决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并实现高附加值有机肥产品的生产。

  10亩“蚯蚓工厂”年吞垃圾2万吨

 “蚯蚓工厂”占地10亩,颇具规模。蚯蚓为露天养殖,生长在养殖“床”内。“床”用禽畜粪便加秸秆堆成,其中秸秆含量在20%左右。每个“床”宽半米,长数百米,形似田垄,只是更宽、更高一些。

  技术人员掀开防晒网,随意在“床”上捧起一把“黑土”,里面鲜红色的蚯蚓四处蠕动,多达20余条,每条长约10厘米,“黑土”里还夹杂着众多白色、肉眼可见的“蚯蚓蛋”。技术人员介绍说,“黑土”其实是蚯蚓吃掉垃圾后排出的粪便,其中含有30%的腐殖酸、9%的黄腐酸,微生物菌群丰富,是改善土壤结构的良好肥料。

  据宾县和裕生物技术开发公司董事长王国庆介绍,蚯蚓养殖最大的成本是农业废弃物的收集拉运,每车的价格在35元左右。蚯蚓的胃口很好也很大,食物不仅包括秸秆和粪污,还可以吃掉食用菌废料和蔬菜尾菜,一条蚯蚓每天吃掉的食物相当于自身的体重。养殖10亩蚯蚓可年处理粪污和垃圾2万吨。

  农大教授培育耐低温蚓种

  据了解,“蚯蚓工厂”内养殖的蚯蚓品种为“赤子爱胜蚓”,这是周东兴教授从俄罗斯与吉尔吉斯斯坦引进的蚓种,经数代繁殖培育出适合北方寒区生态条件下高效处理秸秆和粪污的耐低温特殊蚯蚓品种。其最佳工作温度为10℃至15℃,较国内常用蚯蚓品种的最佳工作温度低10℃左右,更适合北方寒区生态气候条件。周东兴教授课题组还筛选出5株促进秸秆和粪污降解的有益菌株,与蚯蚓协同作用,利用酶系统迅速分解有机废弃物,使农业废弃物垃圾处理时间缩短10天以上。

  蚯蚓的繁殖也很快,一条蚯蚓生命周期为两三年,一年可繁殖到2000条。蚯蚓为雌雄同体,杂交繁殖,春秋产卵。考虑到蚯蚓快速繁殖的特点,“蚯蚓工厂”基地内布“床”时,要隔“床”投放蚯蚓种苗,这样便于蚯蚓大量繁殖后的分“床”。目前10亩养殖基地已完成分“床”,总计有1200余万条蚯蚓,预计到10月份,数量可达到2400余万条。这时,蚯蚓也到了“收获”的季节,总净重可达12吨。

  周东兴教授表示,蚯蚓养殖类似“春种秋收”,春天建“床”播“种”,秋天收获成蚓和蚯蚓粪肥,冬天要把蚓种移入室内过冬。

  蚯蚓养殖试点扶贫新路

  “蚯蚓养殖让全村人头痛的牛粪堆积问题解决了。”宾县胜利镇四和村村民刘东升高兴地说,“这个项目利用废弃地,成本很低,和裕公司提供蚓种还负责回收蚯蚓粪肥和蚯蚓,很省心。听说我这里收牛粪,左邻右舍都主动把牛粪拉来了。”

  2018年初,胜利镇为解决禽畜粪污等废弃物造成的村屯环境恶化问题,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打造生态循环农业模式,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建起9处蚯蚓养殖试点基地,就近处理粪污和农业废弃物。“我镇是养牛大镇,现存栏量为9000余头,每天产生牛粪135吨。牛粪处理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最大难题。”胜利镇党委书记田忠良说,“蚯蚓养殖不仅解决了农村禽畜粪污的处理难题,还为农民找到了一个扶贫创业的好项目,很有前景。”

  据王国庆介绍,蚯蚓养殖有两重收益,一方面蚯蚓粪是上好的有机肥,另一方面蚯蚓可加工成蛋白饲料。此外,蚯蚓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只是公司才成立不久,暂时未进行这方面研发。

  以刘东升为例,他的蚯蚓养殖场占地两亩,每亩需投入蚯蚓种苗300斤,价格为6000元,这笔投入可在收益后再偿还。和裕公司负责回收蚯蚓粪肥和蚯蚓,一般来说,蚯蚓粪肥亩产30吨,回收价为每吨200元,农户可收入6000元;蚯蚓亩产1500公斤左右,回收价为每公斤8元,可收入12000元。综合下来,每亩年收入可达12000元,远高于种植玉米每亩收入500元的水平。

  “蚯蚓养殖的设施投入基本为零。蚯蚓是益虫,不必担心其扩散;养殖地可选废弃地和盐碱地,还顺便完成了土地改良。”王国庆说,“养殖过蚯蚓的土地非常肥沃,种植作物5年内不用施肥。”

  据悉,下一步,和裕公司将与宾西经济技术开发区及永和乡当地的牛业、菜业及食用菌企业联合,利用蚯蚓生物技术,实现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粪污和尾菜、菌糠等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年生产高附加值多功能生物有机肥3万吨,打造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循环,协调,再生”。(记者 姜雪松)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