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经开区连续两年跻身全国十强

2018-06-01 17:20:32|来源:黑龙江日报|编辑:吕岩|责编:刘征宇
哈经开区连续两年跻身全国十强

哈经开区连续两年跻身全国十强
哈经开区连续两年跻身全国十强哈经开区连续两年跻身全国十强

哈经开区连续两年跻身全国十强

  近日,商务部公布了2017年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结果,哈尔滨经济技术开发区继2016年突破性进入前十后,2017年再次跻身十强,在全国219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综合排名第九,稳居东北三省四市首位。

  27年砥砺奋进,哈经开区走过了起步阶段、“二次创业”两区合署办公、实施“南拓”战略以及与哈尔滨新区协同发展四个阶段,作为省市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其建设发展始终与省市经济和产业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尤其近两年来,为打造“经开区升级版”,哈经开区以改革引领、创新驱动为指引,规划推进了哈尔滨航空汽车产业城、哈尔滨绿色食品产业园、哈尔滨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园、哈尔滨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国家级广告产业园)、哈尔滨大数据产业园(中国云谷)五大功能区建设,探索形成了“园区+科技+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为核心的新发展模式,构建了“龙江产业动车组、哈尔滨新区产业支撑区”的支撑体系。

  截至目前,哈经开区入区企业突破1.4万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15家,19家世界500强企业入区发展,外商投资企业222户。16家企业在境内主板及创业板上市,占全省的44%、全市的62%;23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占全省的22%、全市的35%。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232户,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强投资稳增长精准招商吸引龙头企业

  “协助哈尔滨打造国家战略数据存储与灾备中心;聚焦智能制造、旅游服务等产业示范领域,建设统一覆盖全市各级、各部门、各领域的云计算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实现政府、企业数据资源的集中和共享……”这是2017年10月和12月哈市政府及哈经开区与华为签署云计算战略合作协议和云服务合同的一系列内容。如今项目进展顺利,预计6月底,华为哈尔滨云计算平台具备开通业务能力,8月底具备对外展示能力。

  “华为的到来,将为哈尔滨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重要的基础设施支撑。双方通过战略合作,将助力哈尔滨创建‘中国北方数据中心’,促进哈尔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快速发展,构建软件生态体系。”时至今日,平房区招商局负责人许思源对与华为的签约依然记忆犹新。

  谈起华为项目的招商过程,许思源说:“我们采用的是精准招商,与华为接触前,我们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摸清对方诉求,同时整合我区现有云计算资源,真正做到让招商工作有的放矢。在这种招商方式的作用下,我们仅用了一个月就让华为的项目在哈经开区落地。”

  除了华为的落地,哈经开区还主动借势深哈合作加速发展,在2017年底举行的哈尔滨市平房区(哈经开区)深圳产业项目招商签约中,就有52个产业项目集中落地,涵盖了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等平房区(哈经开区)多个重点产业,为哈经开区的振兴发展蓄积力量。

  近两年,为确保大项目顺利落地,哈经开区不断创新升级招商方式,一方面依托产业优势,开展产业链招商,即依托哈南现有的高端装备制造、绿色食品、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三大主导优势产业,充分发挥雄厚的产业基础,理清产业链上下游,瞄准目标,补齐补强产业链;另一方面,做好定向、靶向招商,即以新区规划、政策和产业基础为引领,精准招引目标项目,促进项目落地;重点瞄准世界500强、央企、国内外行业龙头和领军企业,引进一批优质、高端,特别是对哈经开区产业关联度大、转型升级带动强、产业特色明显、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项目。

  抓重点谋突破多方合力培育新动能

  总投资约92.42亿元的哈尔滨机器人小镇年内启动建设,建成后将释放产值300亿元;总投资500亿元的中铝龙江铝镁产业园,前期已经谋划50个项目;由哈飞等通航制造和运营龙头企业牵头,构建通航产业示范区核心区……2018年,哈经开区紧紧围绕打造“哈尔滨新区产业支撑区”的定位,多方合力不断加快新动能产业载体建设,拉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据了解,在新动能产业载体建设中,哈尔滨机器人小镇由哈工大机器人集团牵头实施,定位为“龙江产业升级的新动能,东北经济振兴的新模式”。建成后将集聚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产业链企业100家以上,释放产值300亿元,汇集智能制造相关人才万名以上,形成龙江最大的机器人智能制造经济区块。目前,规划已基本完成,力争下半年立项、启动建设。而中铝龙江铝镁产业园作为哈经开区产业发展的又一载体,项目定位为打造国际铝镁新材料创新中心、轻量化材料应用示范区、国际合作引领区和国家级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力争到2020年,产值突破500亿元;到2025年,产值突破1000亿元。由哈飞、东安、东轻、飞龙等通航制造和运营龙头企业牵头实施通航产业示范区核心区的建设,重点打造一区、三平台、N项目。目前,哈经开区有关部门正在积极帮助前期16个拟启动项目实现多渠道融资。

  此外,围绕培育新动能,哈经开区还将进一步争取省、市支持,近期与百度、阿里、京东签约超级创新中心,并在加快腾讯孵化器发展、华为云入驻、阿里巴巴创新中心签约、京东与龙江网络北方云签订合作协议的基础上,力争与百度签约,完成BATJ超级双创生态的框架搭建;积极构建顶级赋能企业矩阵,形成以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哈工大大数据集团等本地企业为核心,以中国联通大数据公司、百度云、阿里云、第四范式等国内顶级人工智能公司为依托的企业矩阵,以“人工智能+产业”的方式,全方位、多层次为哈经开区企业赋能,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重服务增内涵实现高水平振兴与发展

  “一定要服务到企业不好意思。”哈经开区党工委书记、平房区委书记刘兴阁常常念叨的这句话,如今已成为哈尔滨市平房区(哈经开区)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发展经济服务企业的宗旨。如何顺利引入谋划项目并让其快速落地,在最短的时间内释放经济效益,为企业服务显得尤为重要。

  “为确保入区企业快速、健康发展,哈经开区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通过深化金融协同、科技协同、政策协同、要素协同和服务协同等方式,提高服务经济发展的效率和水平。”平房区经发局负责人陈曦亮说。近两年,哈经开区先后投入近13亿元,全力打造总面积4.3平方公里的哈尔滨金融谷。目前已汇聚金融及类金融机构771家,形成了集资金借贷、融资担保、股权投资、中介服务、信息发布、上市辅导为一体的龙江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资本流转高地。主导和参股设立各类基金27支,基金总体规模55亿元,引导各基金聚焦在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云计算、文化传媒及旅游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基金累计投资区内项目32个,投资额4.56亿元。

  在科技方面,近期他们将与哈工大签订共建哈南哈工大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协议,系统化地构建科研成果转化落地长效机制,推动哈工大、哈工程等大学大所科研成果落地接应率保持高速增长。同时,由黑龙江省科学院与俄罗斯科学院乌拉尔分院联合组织中俄各100家科研院所组建的“中俄科技合作联盟”也将在近期落户哈经开区,将为龙江产业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除此之外,哈经开区还在全面深化政策协同、要素协同和服务协同上下功夫,从根本上增强推动新经济、新产业发展的能力,努力实现高水平的振兴与发展。

  精简机构提效能做强新区产业支撑区

  2015年底,国务院批准设立哈尔滨新区,其中,平房区全域和哈经开区部分经济板块作为新区产业支撑区纳入哈尔滨新区范围。2016年5月,哈尔滨市委市政府对哈经开区和平房区实行统一管理,哈经开区党工委、管委会与平房区委、区政府合署办公。两区党政部门进行综合设置,机构由原来的46个精简至16个,精简比例超过60%,变成“16+5”的高效政府新架构。

  两区实行统一管理改革,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与平房区委、区政府合署办公,实现开发区与行政区挂两块牌子,用一套班子、一套机构、一套人马统筹管理地区经济及社会各项事务。这种通过体制机制的科学再造,更大范围地打破了传统行政区划壁垒,加快了营造局部吸引力,促进生产性机构和人才、人口的快速集中,最终推动区域经济密度的极大提升。

  据介绍,按照“大处室、小政府、大服务”的职能,两区重新进行了体制机制的再造。改革合并后,两区成立了教育和卫生计划生育局、民政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城乡建设管理和行政综合执法局等部门,同时新设立了5个经济功能区,并设立经济功能区督查专员,负责各园区平台的协调运作、招商引资、主导产业集聚发展、重点项目统筹推进、企业综合服务等工作。不仅如此,哈经开区还享有市级经济管辖权,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市场监督局、市房产住宅局、市环保局、市国土局、市城乡规划局都在经开区(哈南)设立了分局,并单独设立了哈尔滨经开区海关、市检察院开发区检察室、市法院清算与破产审判庭、哈尔滨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哈开发区办事处,这些都让哈经开区管理和服务经济的能力变得十分强大。

  此外,为更好服务区域经济环境,哈经开区还打造了一批推动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平台公司,从基础设施到融投资、到资本运营、到招商引资、到扶持产业发展,形成了整合要素资源、推动产业发展的完整工作链条和闭环。同时,建立金融资产交易中心、文化产权交易所、贵金属交易中心、大宗商品交易中心、谷物交易所、煤炭交易中心、第三方支付平台等32家交易和结算平台,从根本上增强了推动和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

  1.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工程师调试机器人。 谢维本报记者韩丽平摄

  2.东轻公司板带厂生产车间。 姜炎妍本报记者韩丽平摄

  3.中国云谷外景。 本报记者韩丽平摄

  4.哈经开区工作人员为企业办理证照。 本报记者韩丽平摄

  5.鸟瞰哈经开区。 于晓明摄

  6.长安福特哈尔滨分公司生产线。 (记者 薛婧 韩丽平)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