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开发财政资金保持全国第一

2018-05-22 08:46:08|来源:黑龙江日报|编辑:吕岩|责编:刘征宇

  原标题:农业开发财政资金总量保持全国第一,近3年投入财政资金74.93亿元,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85.33亿元

农业开发财政资金保持全国第一

     肇东五里明农业开发项目区。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乡村振兴。近3年,农业综合开发紧紧围绕“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整合使用资金,集中力量办大事,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统筹整合引带撬动作用,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平台创新投入机制,不断壮大投入规模,持续放大投资效应。

  黑龙江省3年投入农发中央财政资金74.93亿元,财政资金总量连续多年位列全国第一;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85.33亿元,为推进黑龙江省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夯实农业基础提升综合生产能力

  黑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以生态高产标准农田建设为重点,抓住“水利”这个命脉,强化“农机”这个关键,完善配套“设施”这个要素,贯穿“科技”这个核心,筑牢“生态”这个屏障,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进一步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近3年完成渠道硬质化衬砌559.6公里,疏浚灌排沟渠3798.36公里,新建渠系建筑物13410座,新增旱改水面积102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17.08万亩。亚行贷款项目投入资金2.2亿元,用于16个县项目区改善灌溉及排水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近3年装备现代化大型实用农业机械2928台套,新增农机总动力81344.59千瓦,扶持发展现代农机合作社58个,项目区机械化作业能力达98%以上。建设水稻智能浸种催芽车间7个,高标准水稻育秧大棚6458栋。整修农田道路3996.73公里,架设输变电线路配套768.04公里。引进、推广新品种57个、新技术36项,培训新型农民近3.01万人次。在全省率先建设农业物联网、浅埋低压管道输水、日光节能温室示范区,打造农业先进技术的试验、示范基地。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三年建设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产标准农田430万亩,项目区新增生产能力8.56亿斤。

  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按照“钱随事走、集中力量、形成能力、解决问题”的原则,黑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以壮大优势特色产业为方向,重点扶持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持续推进全产业链园区建设,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依托大水利资源,推进优质粮食产业发展。黑龙江省建设优质水稻、优质杂粮、马铃薯基地288.5万亩,同时大力扶持粮食加工龙头企业,打造优势品牌,发展绿色食品,助推粮食产业整体升级。

  依托大畜草资源,推进现代畜牧产业发展。围绕飞鹤、光明、贝因美、大庄园、宾西、恒阳等龙头企业在养殖基础较好的县(市)扶持奶牛养殖场35个,肉牛养殖场108个;围绕伊春宝宇森林猪、阿城东北民猪等养殖企业扶持生猪养殖场12个,共建设优质饲料饲草基地85万亩。新增奶牛存栏5.02万头、肉牛存栏12.8万头、生猪存栏8.8万头。依托大森林资源,推进林下经济发展,扶持林菌基地5.6万亩,林果基地10.7万亩,林药基地11.3万亩,促进林区绿色转型。依托大边贸资源,推进蔬菜产业发展,扶持蔬菜基地15.2万亩,蔬菜棚室8.6万栋,批发大市场43个,加工冷藏企业8个,有力地推进了北菜南销和对俄蔬菜基地快速发展。

  加快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

  近3年黑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把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重要政策目标,壮大经营主体、促进部门合作,优化开发方式,推进规模开发集约经营。

  黑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鼓励有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报、建设和管护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土地治理项目重点扶持农机合作社,吸引农民以土地承包权入股,并将财政资金用于固定资产的投入折成股本,调动农民带地入股积极性。产业化项目全部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年培育和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08个,规模经营土地面积356万亩。

  着眼于现代农业整体发展,以农业综合开发为平台,省农业综合开发与国土、发改、水利、农业等部门共同建设5万亩以上优质粮食作物种植区62个;与畜牧、扶贫等部门共同建设标准化畜牧养殖小区56个;与粮食部门、金融单位合作共同推进农产品加工项目21个;与商务部门合作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49个;与农业部门合作建设蔬菜园区28个。

  近3年黑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创新资金管理,以园区建设为平台,以优势特色产业为核心,将原来土地治理、产业化、部门等项目资金集中使用,建设大项目。每年项目个数明显减少,投资明显增大,中省财政资金3000万元以上的大项目达到48个。同时,撬动银行金融资本、鼓励农民投资投劳,近3年农发总投入是前3年的1.5倍。 (记者 马云霄)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