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种地到生产食品的嬗变

2017-07-31 08:41:14|来源:黑龙江日报|编辑:吕岩|责编:杜娜

  在连续多年增产丰收以后,农业供给侧矛盾突出。黑龙江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黑龙江两次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关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决策部署,综合施策,精准发力,打响了全面大力度调整种植结构战役。“调减玉米、稳定水稻、增加大豆杂粮、扩大草蓿果蔬”——伴随农业种植业结构的不断优化,经营主体和各级政府的思想行为也呈现出市场取向的积极变化。

  夏至时节,完成了一遍铲趟,此时正是种地农民可以挂锄小憩的最美时光,不过海伦市新北香黏玉米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当家人曹中军却丝毫不得清闲,因为伴随事业的发展他已经不是传统意义的农民了——这有名片上的三个头衔为证:“黑龙江原野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黑龙江省鲜食玉米协会副会长”、“中国鲜食玉米产业联盟副主席”,不过曹中军更喜欢人们叫他“老曹”。

  当记者来到位于海伦市工业园区原野路1号的黑龙江原野食品有限公司采访时,身兼合作社理事长和公司董事长的曹中军正和设计公司及施工方的负责人一起研究立塔吊建冷库的施工细节。“今年成败全在此一举了,现在最关键的就是抢工期,必须在新玉米下来前把冷库建好,只剩下70天了!”焦急写在他的脸上。

  老曹要建的是1万平方米的大型冷库,建成后至少可增加3万吨玉米的冷冻存贮能力,满足3万亩鲜食玉米的加工需求。“公司现有的冷库有1万吨的冷冻存储能力,只能满足1万亩玉米加工所需;但今年跟公司签约的基地面积已经由去年的1万亩扩大到4.2万亩,所以在新玉米下来前必须把冷库建好。”

  原来,老曹他们种的不是普通玉米,是品种特殊、口感甜粘的鲜食玉米;这些玉米不是进入粮食市场,而是经过加工直接进入食品市场,这让他们规避了一些风险。去年受收储政策影响,种籽粒玉米的农户效益大幅下滑,但他们合作社的入社农户和与公司签约的其他合作社农户却都实现了增产增收,亩效益在800元以上,带地入社的农户还能格外得到一笔分红。

  去年的风波,让农民认识到,种地挣钱不再天经地义,生产出市场喜欢的产品,才可能保证收益;也让“原野老曹”脱颖而出,成为农民心目中的致富能手。

  作为海伦市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大军中的一个领头羊代表,曹中军扩大规模的愿望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广大农民的共同支持。为了支持他,海伦市把省里促进调结构的财政担保、贷款贴息支持项目落到了这里,为企业建冷库提供2800万元的5年期贴息贷款;全县9个乡镇种旱田的农民都主动加入进来。据介绍,为了鼓励调结构,黑龙江省先后出台《关于扶持标准化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建设的意见》及《黑龙江省2017年耕地轮作试点工作方案》,采取财政担保、贷款贴息的形式对绿色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重点扶持;对参与耕地轮作试点地块每亩补助150元,加快推进玉米与大豆轮作。截至6月19日,各地已受理财政担保、贷款贴息的支持项目233个,已发放款通知书15669万元,实际放款到经营主体手中5900万元。

  海伦市农业局局长姚宏伟告诉记者,原野食品得到的2800万元,是海伦市最大的一笔贴息贷款支持项目。对这么大的项目上马,老曹充满信心。他不无骄傲地对记者说:“市场销售没问题。自2000年开始做冷冻玉米销售,17年了,我们的产品一直供不应求,从来没剩过货,也从未完全满足过采购商的需求。为啥?因为所有吃过我们产品的客户,都成了回头客,咱的产品确实好吃。为啥?因为我们17年如一日地从细节处提升品质保质量。这话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也不难,难的是坚持做。就比如现在这个季节,今年玉米长势弱,此时要是追一遍肥,长势就大不一样,但口感会下降,所以我们选择不追肥,虽然这可能会影响秋后鲜棒售价;还有,鲜棒采摘后必须在2小时之内蒸煮,为此我们根据加工能力倒排日采摘量,绝不让鲜玉米过夜,有时采摘不及时,鲜棒老了,就宁可改做饲用;再有,玉米蒸煮后的冷却,用冷水浸泡降温快速省事,但影响口感还会导致一些营养成分流失,所以17年来我们坚持自然晾干……”

  老曹的成功秘诀,道出了当下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关键——市场导向,品质取胜。黑龙江省农委主任王金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通过调结构,大粮仓正呈现出向绿色粮仓、绿色菜园、绿色厨房转变的可喜变化;而且,不仅种植业结构优化了,农民的观念和行为也发生了市场取向的可喜变化——许多合作社在市场引带下从单干走向联合,诞生了一批种养加销全产业链发展的合作联社;从事销售的农民多了,在农村投资兴业的职业农民多了;引领基地农户进市场的加工营销企业多了;实现多岗位就业、多门路增收的农民多了……与此同时,各级政府官员的工作方式也悄然改变。

  黑龙江省海伦市农业局局长姚宏伟告诉记者,今年海伦市在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中,非常注重龙头引带。“没有市场和销售出口,我们也不敢贸然动员农民种什么。”姚宏伟的“胆小”,透出了科学负责的态度。(记者 张桂英)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