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老陈”:群众心里的“定盘星”

2017-07-19 09:49:54|来源:黑龙江日报|编辑:吕岩|责编:杜娜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呀呀呀哎呀呀呀

  7月6日中午,黑龙江绥棱当地的温度是35℃,无云无风,在毫无遮拦的黄豆地里,“咱们老陈”戴着一顶破旧的草帽,脸上除了汗水就是油光。汗水顺着鼻子滴到了手中的纸上,而他全然不顾,兴致勃勃地对记者讲:“瞧,大豆已经开始扬花了,接下来就会一天一个样,在这个时候,水可得保证上。”

  站在农民当中,老陈比谁都像农民,可当他出现在靠山村绿树掩映的村头时,村民们都好似看到了最美的风景,一个个咧着嘴直笑,还有的变着法想跟“咱们老陈”搭上几句话,老陈也总是主动跟遇上的村民问这问那,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字:亲。

  “咱们老陈”,就是省直机关事务管理局选派到绥棱县靠山乡靠山村的扶贫工作队队长陈华,自2015年9月15日担任村委会党支部第一书记,村民们从一开始对他是满腹狐疑,到现在提起老陈,没有不说好的。很多人叫他“书记”,还有些人说到他时就叫他“咱们老陈”。记者陪老陈在中心屯从东走到西,就看出了这不一般的热乎劲儿:大家信他、服他、依赖他。一位村民说,老陈说的话、做的事都是靠谱的,准成。

  深情“五问”

  “亮旗行动”找回党员干部精气神

  到靠山村进行精准扶贫,已经是陈华扶贫生涯中的第8个村子了,饶河县兰桥村、东宁县东绥村、尚志市大房村、杜尔伯特蒙古自治县烟屯村、宾县江南村等贫困村皆留下了他扶贫攻坚的战果。

  他下过乡、当过兵、做过工人,用他自己的话说,吃苦不算事,越难越爱较劲儿,自打2007年被指派做起新农村帮建和扶贫工作,11年间,他俨然已经成了扶贫专业户。

  时光荏苒,白发盘踞,前年被派到靠山村担任第一书记时,他已是57岁的年纪了。妻子说,歇一歇行吗?老陈说:“组织信任我,我就没有条件好讲,带领大家脱贫,也是我乐意干的事,这是组织给我机会多干实事呐。”结果,换来一句嗔怪:遭罪有瘾。他回一句:看有穷的叮当响的,换谁都着急,就让我再任性一次吧。

  来到靠山村,老陈一头扎到扶贫攻坚战的第一线。来的时候,全村有113个贫困户,到2016年年底,全部实现了脱贫。现在,老陈和扶贫队其他干部正在对84户进行扶贫巩固,防止个别脱贫户返贫。

  说来简单,了解了老陈他们付出的艰辛后,不由得人们不佩服。

  靠山村是老牌的贫困村,老陈来的时候,全村729户中有113户未脱贫困。陈华了解后觉得,那些因病致贫、因学致贫、因婚致贫、因残致贫的贫困户,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帮助,很难走出困境。

  都说扶贫要扶志,都说人心齐泰山移,可靠山村人心是真散啊。村里有事儿,叫人都叫不动,就别说出力了。老陈着急,但也认准了,磨刀不误砍柴工,扶贫必须得从扶正人心入手。

  老百姓都看着党员和干部呢,得把党员干部的精气神找回来。第一件事,他发起党员集合令。和党员干部促膝谈心时,他连发五问:革命战争时期党员是什么样子的?建国初期党员是什么样子的?脱贫攻坚战中党员应该是什么样子?咱村的党员又是什么样子?村民期待党员是什么样子?

  这五问打破了大家对他的观望,大家呛呛来呛呛去,明白了老陈的想法,也有干脆的,拍胸脯对老陈嚷嚷,啥也别说了,你说咋干吧。

  陈华把几个血气方刚的党员组织起来,扯起了党员义务模范先锋队的旗帜。他带领先锋队成员开始清运垃圾、修缮栅栏,种植花草,粉刷院墙,刚开始大家还观察他是不是真卖力,看到他身先士卒,总是不惜力不惜汗,多脏的活都抢着干。大家说,看样这个是真的。

  于是,党员先锋队从几人增加到了十几人、二十几人,78岁的刘贵林老党员也加入了队伍。

  村里的很多事务需要村民义务出工来做,比如挖水沟、绿化、修路,清理净化村容村貌。这在以前,自家门口的垃圾都懒得收拾,大家都不愿意参加这样的劳动。陈华每每遇到这种情况就自己拿着工具先干起来,有人说不给钱谁干,有人居然说他是不是傻,还有人劝他支个嘴就行了,干部不用亲自干,但是党员跟他干的人渐渐多起来了。

  老陈知道,扶贫的目的不是他自己使劲地干,而是找回村里党员干部干实事儿的状态,找回大家立志脱贫致富的信心。在他的倡导下,村党支部在党员家庭中实施亮旗行动,在每个党员家庭的房前都立上旗杆,凡是经评定起到先锋模范作用的,给予升党旗鼓励。

  这样,既肯定了部分党员的模范行为,也约束党员要处处起到带头作用、吃亏在前、吃苦在前,同时更鞭策了尚需努力的个别党员。刘贵林看到别的党员家庭门前升起了红彤彤的党旗,跑到老陈跟前问,我也是党员,咋没给我家升旗呢。老陈就鼓励说,再努力争取吧,这得老百姓都服。

  做党员就不能丢份儿。于是,邻里纠纷,党员先让步;村里公益劳动,党员要干得多;房前屋后净化,党员家门里门外得漂漂亮亮的;比脱贫致富,党员也要走在前面。

  要求别人之前,陈华首先要求自己做到。靠山村11号井口拐弯处的公路在雪天经常形成冰包,因而总容易发生交通事故,他看在眼里就一声不响地去凿冰包,一开始村民们不理解,这段路不归咱村管呐。但老陈一下雪就去凿,渐渐地大家理解到,老陈的这种做法,是一种自愿的、公益的行为,就如同他不在省城大机关坐着来到咱靠山村一样。

  渐渐地大家还理解到,举手投足,为他人做点事情,是一种美德。

  靠山村的村民,从彼此漠不关心,到都有一副热心肠,这种转变,来自陈华和党员先锋队的榜样示范力量。

  在大家面前,陈华从不叨咕“奉献”两字,但他的奉献精神有目共睹,“咱们老陈”的叫法,就一点一点传开了。

  舍得“笨功夫”一户一策绘出脱贫致富图

  靠山村位于绥棱城东10公里,共有8个自然屯,面积17646亩,其中水田6000亩、旱田11646亩、水面280亩、林地380亩,全村3089人除了外出务工者都从事种植业。

  种植结构调整是他的第一个主抓方向。来到靠山村的第一年,老陈就引导党员种植户建立花卉扶贫产业园,他发现城市的美化工程需要大量的景观花卉,他就说服村里村外有能力的种植户尝试花卉种植,不但出思路,自己还一会儿当种植顾问,一会儿又当起了销售员。为了让产品能销售到哈尔滨市场,他多次去哈尔滨有关单位推销。去年,这个花卉产业园种植了50万支花卉,安置了30个精准扶贫人口进入产业园。从种植到售出,短短的两个半月,务工人员人均增收3000元,除提高了扶贫户的收入,产业园还创收10万元。

  经过市场调研,老陈发现工程机械租用市场比较热门,于是他又建议村委会投入83万元扶贫资金购入了挖掘机、铲车、拖拉机、旋耕机等机械,并征集村里的劳力组建扶贫机械服务队,这样一来,死钱变成了活钱,18个贫困户实现了脱贫增收。因为靠本事吃饭,靠实实在在的家伙式儿吃饭,杜绝了脱贫又返贫的现象。

  靠山村有132户家庭住的是危房。在解决贫困户住房的问题上,老陈争取来扶贫资金264万元。为了做到既给尽可能多的村民改善住房条件,又节约房屋改造成本,他找专家、寻技术、算成本,最终确定不用传统的砖混结构建房,而是采用再生材料压缩做钢板夹层的技术建起了一排排崭新的住宅——幸福大院,既节能又暖和。幸福大院里既有淋浴室,又有活动室,每家每户还上下水齐全,一次性改善了40个贫困家庭的居住条件。其余需要改善居住条件的贫困户也陆续得到泥草房改造款和危房维修费用。

  外出打工疏离了亲情,守在家里少有挣钱机会,陈华和村委会干部商量决定建立靠山村务工基地,打出招牌,形成影响力,周边十里八村只要有用工需求就来这找人,使一些青壮年劳力不出远门就能挣钱养家,实现脱贫。

  在陈华眼里,一只只鹅、一头头猪,都是致富的好项目,开展森林猪养殖,20名贫困人口脱贫;饲养莱茵鹅,30个贫困户脱贫。葡萄观光产业园的建成又提供了100个贫困户就业岗位,每人年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

  陈华用了许多笨功夫,一家一户地走访,一户一策地研究脱贫方案,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出头去协调。田德红两次结婚,又两度失去丈夫,身边两个求学的孩子,生活几乎没有来源。为了让两个孩子有一技之长,老陈通过个人关系,送老大去学挖掘机技术,又送老二去专业学校学医疗护理,田德红本人则在幸福大院里踏踏实实地开起了食杂店。

  一件件,一桩桩,已经实施的,正在谋划的案例,给靠山村展现了一幅脱贫攻坚的成果图。难怪村民们都说,咱老陈办法多,点子高,脱贫成绩没说的。老陈表示,是驻村扶贫的政策,给了靠山村一个新面貌,作为我个人必须不负众望,不负党的攻坚扶贫政策,在精准扶贫工作上不留死角,不落一个。

  不干点实事我们党员的作用不就没了嘛

  靠山村中心屯里有个鸿运食杂店,是村民们喜欢聚集的地方,7月6日晚,记者也专程去“聊天”。

  听说来了记者,食杂店的人越聚越多,到21时多都不愿散去。大家七嘴八舌抢着说,村民赵柏城一个劲地夸“咱书记”的好,并再三地对记者说绝无虚言。

  田德红的二哥,提起老陈对妹妹的帮助,眼泪一直在眼圈中含着:“没有书记,我妹妹都走不出来。”

  63岁尹贵恒说,大热天,我们农民都受不了,可书记还在赵松林家房后的路边打草,你说他不知道累吗,心疼地我呀。

  在外打工回来的赵柏城对书记也不陌生,他说,全村没有一个人不说书记好的,你可以去问我爸,我爸也当过村主任,看人贼准,我都想给书记送面锦旗。

  当大家唠到给村里要水的事,54岁王占青把记者叫到一边说,这事我能说清楚。今年天大旱,我家4垧地里打有7口井,却井井没水,眼看庄稼就要种不了了,咱书记去跑水,软磨硬泡,请求支援,一次,两次,三次,好不容易要到了。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事。

  65岁刘喜兰说,陈书记来这两年,净办好事,村里变化太大了,我这么大岁数,他是我见过的最好的村干部。

  孙立新说,这可是造福一方的好书记,我们希望他别走,但是,哪都需要这样的好干部。

  赵雅芝则说,陈书记总穿着迷彩服,戴个破草帽,跟我们大家没架子,不隔心,看这绿化,看这卫生,我们赶上了村里的好时候。

  在几天的采访中,靠山乡党委书记宋睿不断地向记者介绍陈华的扶贫成绩。在短短的不到两年时间,老陈给我们带来了踏实肯干的干部作风和开拓创新的工作思路,把村党支部的班子带出来了,也把攻坚扶贫的经验留下了。

  毕兴成乡长说,两年来,靠山村的住房保障、教育保障、医疗保障都得到了落实,老陈是全乡老百姓满意度最高的村干部,也是取得成绩最突出的扶贫书记。

  现任村主任赵树权表示,这样的扶贫干部我们太需要了,不但他的眼界和人脉我们比不了,关于农业的知识储备也实在不一般。

  今年3月,绥棱县委做出《关于开展向陈华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对所有这些褒奖,陈华都淡然一笑:“说这些干啥,我就是看着那么多人还挺贫困,我也就挺着急,我是党培养的干部,从年轻时就知道,不为老百姓干点实事,我们党员的作用不就没了嘛。”

  “你常年在村里扶贫,不想家吗?”记者问。

  他说:“我想我妈了。”

  原来,陈华的母亲是一名日本遗孤,和陈华的父亲常年在日本生活,因为想念这边的儿子,每年都回来几天看儿子,而陈华因为工作一直很忙,却从来没去过日本。去年,他带着几个村干部到哈尔滨买小区健身器材,绕来绕去没找到地方,他想起来,父母住的小区院里就有各种器材。这样,他抽空到家里和回国的老母亲唠上一小会儿嗑儿,只一杯水的工夫,就离开了。因为当天还要带大家赶回靠山村。

  记者问他:“你没想到过去那里定居吗?”

  陈华说,这里有我的工作,有我的事业,我舍不得黑龙江这片养育我的地方,但是我退休后会多陪陪父母,但愿老天能给我这个机会。

  有些热爱是从始至终的,有些真情是内外兼备的,陈华对龙江沃土的这份情怀,有些人可能得慢慢去理解,但是,靠山村的村民完全能够理解。(记者 万冲)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